西安最野夫妻:把家改成山洞,像动物一样生活(图)

白鹏是室内设计师,

和妻子汪柯住在西安市中心,

家在二楼,140㎡。

他们把家称之为“山洞”,

窗外茂密的树做窗帘,把野外摘来的花草当装饰,

整个空间都是灰色调的。

他们希望回到动物的本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自然地生活。



他们提出并践行“痕迹美学”:

家里没有铺地板瓷砖,

青石地上磨出人行走的痕迹,

墙面没有刻意刷平整,也没有踢脚线,

朋友洒在地上的红酒渍不会刻意清除,

他们想让痕迹背后的情感留下来。



白鹏和汪柯经常去大自然里


他们热爱城市的便利和热闹,也喜欢乡野的静谧,

于是每周都要去户外两三次,

把家里一些生活方式搬到大自然:

在山林晒晒太阳、摘果子、在田埂上办画展,也给彼此剪头发……

他们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一种可能性:

普通人不是一定要有很多钱,要逃离城市,

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编辑:张雅兰

责编:陈子文





白鹏和汪柯夫妇住在西安市中心。在小区门口的两条街道上,镶嵌着数不清的美食小店。到了晚上,三五成群的食客来这里聚会放松,出租车也塞满车道两旁,刚刚能够挣脱母亲束缚的小孩尖叫打闹……他们住的地方,是西安充满烟火气的角落之一,热闹、寻常。

在小区一墙之隔,就是白鹏的母校,再隔几栋楼,就住着他的老同学、老朋友,他自称是个“感情很多”的人,希望能和朋友们常聚。

门外喧闹,他们却在闹市中开辟出一片静谧的安身之处,很多没来过他们家的朋友,只通过他们日常分享的照片,误以为他们早已搬进了山里。



客厅


夫妻俩住在二楼,一进门,就仿佛钻进一个“山洞”,入口处的青石衔接着屋里的水泥地,墙体是粗粝的灰色,地毯和桌布是老旧的棉麻,厨房的隔栅,是半开放的。大部分家具上,裹着厚重温暖的黄棕色,但并不精致细腻。

虽然整个家浸在灰色调里的,但却并不让人觉得疏远和冷清,处处能看到生活的痕迹。



餐厅


恰到好处的暖灯光洒在实木的桌椅上,餐桌一角的竹筐里,自然地躺着几个有些干瘪的野果,汪柯像摆放静物一样安置它们。还有花瓶里参差的野花,是他们从山野中采集来的。家里的墙上,挂了很多汪柯创作的油画,沿着客厅的一侧,白鹏安装了一排轨道射灯,打在每一幅作品的正中央。整个空间,如同一个质朴的家庭美术馆。

再往里看,客厅窗外尽是茂密的树。窗似画框,构成一幅动态的画作,绿色的枝叶几乎占满整块玻璃,在阳光下斑驳出不同的光影效果,随风而动。



客厅阳台上的窗户,窗外是茂密的树,是他们的“洞口”


夫妻俩喜欢穿宽松的棉麻衣服,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都是普通人”。

家也是按照普通人内心最朴素的期待设计的:没有完美的踢脚线,也没有光洁的地板砖,把朋友家不要的织布机搬回来做茶桌,装修时,墙砸到一半就停下,因为觉得残缺的墙体已经很美。



家里收藏的器物


他们也很惜物,家里的物件都是靠眼缘淘来的,有一个是陕西陈炉的耀州瓷,因为瓶口做歪了,被遗弃在一边,这激发了两个普通人最质朴的同情,“同样经历了窑火,但是因为残缺就没人要,很可惜,估计工人也觉得委屈”,他们最终把它买了回来。

他们还收藏了一个被虫蛀过的小木凳,对他们来说,上面崎岖的痕迹,就是大自然雕刻出来的美。



做室内设计师十几年,白鹏无法总按照自己的心意做设计,和妻子汪柯认识之后,他希望能创造一个空间,实现自己和妻子的精神、审美上的寄托。工作上,只接自己能认同的单,过“无所事事”的生活。

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生活,让更多人看到一种可能性,普通人也可以创造美,过理想的生活,这与金钱无关。

以下是白鹏的讲述:





平时,白鹏喜欢看书,汪柯在画室画画


我是室内设计师,夫人是绘画创作者,我们家在西安市中心,住在二楼。窗外就是郁郁葱葱的树,所以我们也不需要窗帘。家里非常安静,窗外就可以听到虫鸣鸟叫声,也能随时听风看雨。下午4、5点,还能听到小孩们放学后在楼下打闹说话的声音,让你知道自己和社会还有联系,不是与世隔绝的。

当时设计这个家的时候,我希望能回到动物一样的生活状态,把家设计成一个“山洞”,所以家墙面都是灰色调的,装修布置都比较质朴。



我们的阳台非常明亮,就像一个洞口,我们想晒太阳了,就去洞口,想看书的时候,就往后退一退,进入半休闲状态。再往里退,光线更暗,我们就像动物一样,钻进山洞深处,蜷缩下来,开始休息。

有时候,我们甚至连时间都不看,就看窗外的太阳光的角度,判断是不是要吃饭,休息了。人会进入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其实就是回到人的本源上,向内修。



为营造出更加舒适的“山洞”氛围,家里整体的色调偏灰


硬装的部分主要是我来做的。当时我希望践行环保的理念,砸掉了家里原本有的墙,把这些碎渣全部填埋在了家的地面上,因为如果拉出去,也会带来一系列环保上的问题。

家里墙面还是用了混凝土的材料,是用自己的配方调出来的,一方面可以调出想要的灰色,另外,它还可以“呼吸”空气里的水分,保持家里的湿度平衡。

我还是想保持家里的质感。一般人家里都是光滑的白墙面,我们家的墙体摸上去会更有实际的触感,而且我们也没有做踢脚线,墙面也不求光滑,我们也不会刻意做保养,让它有一个自然老化的过程,也降低了维护的成本。



我当时是坚决要把厨房的那堵墙砸掉,我觉得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是一个非常日常的地方。不管是谁来做饭,另一个人都能看到对方的身影,你吃饭的时候都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哪怕没那么好吃,你都会包容。这也是一种情感的连接。



汪柯采集山野里的野花、野果作为家里的装饰


我是从职业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做了空间的设计,完成后就交给我夫人做一些软装上的布置。

因为我夫人是绘画创作者,所以她对色彩、对美,是有直觉感受的。家里的墙上都是她创作的油画,有时候我们在山野摘来一些野花野草,她也会在家里找地方插起来,一些干掉的果子,她是当静物一样摆放的。

我会有一种被爱意包裹的感觉,特别幸福。





家中一角


在家里,我们一直践行“痕迹美学”。比如之前装修的时候,我们会把部分墙体砸掉,有一堵墙砸到一半的时候,我就让工人停下来了,因为我觉得那个时刻,那种残缺的状态就已经很美了。



起初装修时,入户的一块墙体,砸到一半就留下了



家里的墙面没有刻意做维护,留下很多痕迹

卧室房顶的墙面做抛光,露出混凝土板后发现一处错误,那里有一处被掰弯的钢筋。我就把它留在那里了。有时候躺在床上看着那块地方,我就会想,建筑工人现在打工一天赚多少钱,这些钱是不是给他的孩子花?他现在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之前朋友来我们家做客,碰杯的时候,不小心把红酒洒在了地上,现在还有印记。每次看到,我就能想到我们举杯的那一天,是我和朋友之间的某种情感链接。

因为我和我夫人都是普通人,也希望通过这样的痕迹,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审美意识。就像是母亲肚子上有一道疤,对于一般人来说,那就只是一道疤痕而已,但对于孩子,对于女性本人来说,那或许是有专属记忆的,有感情在其中的。



进门的地面用了青石


家里一进门的地面,是用青石铺出来的,人经常走过的地方,就会踩得非常光亮,形成走过的痕迹,长时间没人经过的地方,可能就非常粗糙,角落里甚至长出青苔。

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是铺着瓷砖或者地板,每天都想做到一尘不染。但我们家就是水泥地,有时候喝不完的水,就直接在地上一倒,也很快就干了。

我夫人在家里挂了很多画,也经常会换地方,所以家里的墙面上能看到各种钉孔。



家中的布置,主要是汪柯来做的

有时候我和我夫人也很有默契,我们看到家里有蜘蛛网,就一起盯着看半天,不会把它清理掉。因为我们家有植物,会有一些小飞虫,我们就让蜘蛛生活在我们家里。我会时不时想起来我们家还有很多小生物,它们也会形成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很有意思。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们普通人刻进墓碑里可能也就那么浅,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通过痕迹唤醒我们的审美意识。





如果有一天我们搬走了,新搬进来的人,就可以顺着地面上的痕迹,墙面上的痕迹,推理和想象什么样的人住过这个家,他们是怎么生活的。而现在,很多人的家里做得非常精致,没有瑕疵,人一搬走,似乎一切都跟着消失了。

很多人来我们家里,会觉得我们家氛围很好,原来不用那么多钱也可以创造出美。





白鹏将画室阳台和客厅阳台的墙砸掉,安上了玻璃


我们两个人的相处也非常简单,是互相尊重的。朋友都称我们是神仙眷侣。我们也几乎从不争执,在对方擅长和喜欢的领域,另一个人不会干预或者评判。不过有时候可能因为出门带一个什么颜色的毯子更合适,稍微辩论一下,也是两个人之间的小乐趣。

我夫人有一个画室,我觉得艺术创作是属于纯精神范畴的东西,画一个圈圈,把它保护起来,让我夫人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尽情地遨游。我尽可能不去打扰她,如果要进她的画室,我一定会先敲门。

不过我后来慢慢觉得,她一钻进去画画,我就感受不到她的存在了,就干脆把客厅阳台和画室阳台之间的那堵墙砸掉,换成了玻璃。只要我夫人出现在了画室的阳台上,我就能从客厅看到她,知道她现在闲下来了,我就敢去打扰她了,叫她出来一起晒太阳。



我们两个人也有自己的原则,不管是任何物品,只要我们当中的一个人反对,这个东西就进不了家门,平时有很多朋友会送一些东西,如果实在不喜欢或者不合适,我们会先接纳,然后再转送给别人。当然,朋友的情谊我们收到了,也一定会找机会返还。

因为如果这个物品不被待见,放在角落积灰,我们也觉得内疚,如果找到真正喜欢它的人,人也高兴,物品也能被善待。

或许这就是精神洁癖,而且我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我觉得很多时候,大部分人都把自己搞得太委屈,活在一种“被动”的机制里,每天几点就要起来,匆匆忙忙往嘴里塞一点东西,一堆工作要完成,下班之后又挤地铁回家。

人生时间精力那么有限,我们想尽可能不委屈自己。



我们在家的生活也非常简单,我夫人绘画创作比较多,我有时候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然后看看书,主要是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

等我们都闲下来,眼神一碰,我俩就知道要出门了,开车去附近的山野看看自然景观。

这也是我们家的生活方式的延伸。我们两个都是普通人,我们无法逃离城市的便利,但是又很喜欢大自然,喜欢山野,所以我们每周都要开车出去两三次。

现在有很多人都喜欢去户外,但他们每次都要做各种计划,要看天气,要带各种装备,要带吃的喝的,似乎每次出去,最累的就是女性。我们就想,能不能不要有计划。



白鹏和汪柯在河边摆放静物拍摄



在山野里的白鹏


如果碰到山里果子成熟了,我们就摘一些吃,有野花,就摘两支,有一次吃西瓜,看到有人在卖鸡,我们就买来做个西瓜鸡汤,也非常好吃。有时候,我们也会在野外给对方剪剪头发。总之就是因地制宜,有什么就看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后来我又有了灵感,我夫人那么多画,也可以在山野里展出。我们有时候经过一些破旧的村庄,有些房子都快塌了,有些地方有桥洞,两头是通的,里面有斑驳的光影,如果把画挂在这些地方,应该也很美。后来我们偶然在一片田野里实现了,用不同的石块做支撑,把几幅画挂在了田埂边。



两人在田间地头办画展

我夫人的作品从来不参加商业的展览,我们就是在家里展出,把这些画放进山野里,观众除了我们两个,还会有蓝天、有白云、有树。我们再搬个椅子在旁边,喝个茶,非常舒服惬意,我们称这是“山野无计划”。

这也是为生活留下一种痕迹。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到那时候走不动,你回头再看,你会发现这种只属于个体的情感觉醒。

我们也非常想通过这样的生活实践让更多人看到,就算不辞职,不逃离城市,也一样可以实现理想的生活。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