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Military Watch”尤其钟爱报道歼-20产能,“每年交付100至120架”的离谱说法,就是源自这个网站,后面也确实造成了很大影响。但要是按照数字来估算,已经高速生产七年的歼-20,保有量应该超过600架,而不是现在的“200至300架”。事实上,搭载两台大推的重型战斗机,在人类历史上,就没有出现过哪个国家年量产持续上百架的情况。哪怕是80年代末期,苏-27紧急追赶F-15、需求最迫切的阶段,前者年产量也仅仅是短暂突破过90架。

国内前几年确实很需要歼-20撑场面,但当时F-22A已经停产,且每年只有一个中队在关岛或日本短暂部署,威慑力聊胜于无。F-35系列产能提起来,差不多是歼-20开始量产的时间点,在东亚常驻部署的增幅也不算快(目前国内歼-20数量已经超过周围F-35保有量),本身空战性能又有明显短板。远不能跟冷战末期,美军F-15进驻欧洲,顶在华约脑门上,差点逼疯苏联航空工业的紧张局面相比。在这种情况下,歼-20根本没有硬飙产能的理由,总不能真是因为2021年印度媒体口中的,“‘阵风’全面超越歼-20且拥有实战经验”吧。

理性估计,歼-20年产量应该在30架到40架,这个数字乘以时间,与现在歼-20服役总数基本吻合。随着空军明确歼-20A和歼-20S,作为歼-20家族第二阶段型号并行量产,年产能还有20%到30%的涨幅,也就是最多能达到50架左右,这基本就是极限了。F-35的历史年巅峰产能是150多架,这几年受TR-3配置延误、供应链短缺的影响,实际上要低于这个数字。如果歼-20和歼-35总产能想超过F-35,就意味着后者每年得下线100架。

虽然中航工业已经为歼-35准备了,堪比F-35组装生产线的巨大厂房,海空军也对这款更便宜的五代机望眼欲穿,但“每年100架”依然是非常高昂的数字。歼-10作为国产上一代低成本中型机,直到国内订单结束,年产量也没有超过50架。歼-35虽然有海军额外订单加持,但舰载版其实和性价比无缘(据说舰载歼-35造价堪比歼-20),本身又被歼-15T挤占生存空间。这么算下来,歼-35系列正常年产能,能超过70架就是非常高了。

不过,相比于歼-10,现在的歼-35又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第六代歼-50大概率将在2030年量产,空军要想在短时间内补足中型机,就得把产能拉高到非比寻常的高度(考虑到日后更新换代,其实也不可能太夸张)。真正值得期待的,还是出口订单。F-35的产能里,超过四分之一(也就是至少30架)都是交付给国际买家。目前苏-57/75、KF-21和KAAN,均看不到与歼-35抗衡的可能,歼-35作为F-35真正的对手,必然会在未来获得很多国家青睐。因此增加20架年产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结果。

如果再按照设计单位“一机四型”的规划,后期衍生双座、电子战等型号,那么歼-35系列竭尽全力后,年产能确实有逼近,甚至突破100架的可能。不过,与其执着追求歼-20和歼-35联合产能超越F-35,其实五年后国产六代机量产带来的质变更大,到时候也许就该美国人绝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