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六月末伊以冲突刚结束时,就提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以色列实际付出的代价并不大,特别是有人战斗机毫无损失,而伊朗核工业却全军覆没,防空系统也损失惨重。此外,伊朗打出去的400多枚远程导弹,除了消耗以色列大量防空/反导导弹之外,并没有真正值得称道的战果,同时西部军工产业却在廉价制导炸弹的轰击下,基本瘫痪。更重要的是,以色列还有美国军工产业的全力支持,防空/反导体系恢复极快,伊朗补充弹道导弹的速度根本跟不上。

一旦以色列补足仓库内的防空/反导弹药和精确制导炸弹,第二次大规模空袭就只是时机问题。这也符合以色列国力有限,无法一波推倒对手,往往是一轮又一轮高强度突击,反复削弱对手至没有威胁的惯用操作。因此,伊朗唯一的机会,就是利用首次弹道导弹集群突击的影响力,抓住第一次空袭结束后相对较长的和平间隔,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应对以色列F-35I的办法。否则,随着空袭间隔越来越短,本来内部就矛盾重重的伊朗,造血能力会越来越差。

然而,距离“十二日战争”结束快两个月了,伊朗取得的突破屈指可数。目前最有价值的一点,是伊朗议会同意大幅提高军费开支(从不到200亿美元飙升到460亿美元),主要用于提升国产军事装备水平,还提出了要打“十年战争”的战略构想。然而,自吹自擂的“国产防空系统击落四架F-35I”没有价值,当伊朗弹道导弹产能、防空导弹质量,无法在短时间取得突破,问题就没有解决。美国“Military Watch”网站倒是很神秘地表示,观察到伊朗完成S-400首轮测试,但并没有可靠的证据。

俄罗斯媒体声称“红旗-9BE已经交付”,前两天还有用瑞典“鹰狮”机群,来证明“40架歼-10CE交付伊朗”的呓语。就目前来看,伊朗应该没有从中国获得任何强势防空武器,在政治上也没有足够鲜明地表态。意味着在俄罗斯仍然深陷战争泥潭的情况下,伊朗不可能获得正面对抗第二次空袭的能力。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凭借俄罗斯提供的少量S-400和苏-35,在相对安全的西部(超出以色列空军常规打击范围)活动,维持对以色列战机的一定威慑,不至于被彻底打穿。

不过,“十二日战争”初期,伊朗位于东北部的几个关键防空阵地,均在以色列空军抵达前,被潜伏武装摧毁或破坏。在伊朗内部被以色列渗透成筛子(美国估计伊朗内部有大约两万台“星链”)的情况下,少量高端装备能否躲开地面偷袭,还是很难说的事情。此外,这次毕竟是以色列第一次大规模使用F-35I,缺乏经验。第二次空袭中,面对进一步加强的F-35I,就算伊朗真有苏-35和S-400,能不能有效杀伤也是未知数。

从技术上来讲,伊朗唯一有效的选择,就是竭尽全力,获得一整套以五代机/反五代机为核心,大面积铺开的先进作战体系,来遏制受数量、航程制约的F-35I。哪怕只是部分遏制,内部能看到希望,就真的能坚持下去打“十年战争”,但伊朗目前距离这一点还非常遥远,那就只能赌以色列不会轻易发起第二轮空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