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强东为外卖大战买单了,这代价确实有点大。

外卖等新业务亏损148亿
外卖大战告一段落后,京东率先交卷了。
8月15日,京东集团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而财报的成绩堪称“割裂”。
一方面,营收强势增长,总营收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一举刷新了近三年来京东在同比增速上的记录,也创下京东历史上所有大促季度的最高纪录。
但另一方面,净利润大幅降低。二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62亿元,同比下滑51%,几乎腰斩。集团整体经营利润亏损近9亿元,而去年同期为105亿元,原本百亿级的单季盈利被抵消。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外卖等新业务的“拖累”。
从京东的财报来看,京东把业务分为三大板块——京东零售、京东物流和新业务(包括京东外卖、京东产发、京喜、海外业务)。
在这一季度,京东零售和京东物流均实现显著增长,而新业务的营收从去年同期的约46亿元暴涨至近139亿元。
但同时,该板块的营业成本和经营费用也大幅拉升,经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7亿元急剧扩大至148亿元。

显然,京东外卖是影响该板块数据的主要变量。
4月11日,京东对外卖投入百亿补贴,大力加码品质外卖。
之后,随着刘强东的亲自下场,京东外卖高举高打,迅速扩充全职骑手的队伍,截至二季度末全职骑手规模已突破15万人。同时,京东逐渐铺开为骑手缴纳社保的相关事宜,进一步推高成本。

京东财报也显示,京东集团二季度的履约、营销、研发、一般及行政开支均同比增长,其中营销开支高达270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119亿元大幅增长127.6%,营销费用率也从去年同期的4.1%升至7.6%。主要是用于新业务计划的促销支出增加。
总的来说,京东在外卖业务上的“烧钱”行为是促使这次集团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巨大的支出也对集团的现金流造成影响,京东二季度自由现金流为22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96亿元大幅下滑55%。

可以说,京东几乎是把京东零售和京东物流创造的巨额利润,都补贴到了外卖和其他新业务上,可见其决心和魄力之大。
话又说回来,按照之前外卖大战那如火如荼的架势,京东会出现巨大亏损其实情有可原,市场对此也早有预期。
不过,如今这一亏损数字确实还是有些惊人。这或许意味着,市场也需要重新评估阿里和美团在外卖大战上的投入及会造成的影响。

众所周知,财报是一个企业的晴雨表,和企业各方面的表现息息相关。
在这一个季度,除了电商最重要的大促之一618外,京东还主动出击,在外卖、酒旅等多个领域展开布局。4月下旬,创始人刘强东不惜亲自下场送外卖,之后也多次在公众面前活跃。

这一番大规模的扩张动作,为京东吸引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大量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京东在刘强东的率领下重新焕发活力的表现,但也有人质疑京东“到处掺和”“赚钱的样样做,又样样不精通”等。
京东这些频繁的动作,到底是出于什么考量?底气又在哪里?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份刚出炉的财报中一探究竟。
数据显示,京东最核心的零售业务本季度营收约为3101亿元,对该公司整体贡献达到87%;经营利润139亿元,填补了新业务带来的亏损。
京东物流的造血能力也继续提升,上半年的营收已经达到985.3亿元,经调整后的净利润33.4亿元,这意味着京东供应链优势的进一步提升。

可见,正是核心业务的稳步增长,为京东押注外卖等新业务提供了底气。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京东零售业务之所以增长显著,除了自身在战略和实力上的提升外,也受到了国补这股东风的影响。
京东是国补的最大受益者,这早就是市场共识。
一方面,京东的自营体系完善,供应链体系和线下运营能力较强,能更快地承接、落实国补;另一方面,京东在3C数码、家电等品类上拥有极高的用户心智,与国补重点覆盖的品类契合度较高。
但国补不可能永远存在。如果京东一直吃老本,当国补的潮水退去,就难免会陷入搁浅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京东在持续提升核心品类市占率的同时,还决定猛攻外卖等新业务,或许是想在有限的红利期内,趁着自己最能腾得出手的时候,去拓展新的增量市场。
而且,从京东具体的布局来看,很多看似突然加码的行业,如外卖、酒旅、医美、汽车等,都并不是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早有筹谋,目标也指向供应链的进一步深化。这进一步提高了京东的胜算。
以外卖业务为例,虽然目前亏损较大,但外卖本来就是一门苦生意,打造一套可长期运转的供给履约系统并非易事。就连作为龙头玩家的美团,财报也曾长期承压。
因此,相比于短期内的盈不盈利,京东更加看重的或许是长期上的“值不值得”。
在评价京东外卖的成果之前,我们也先要确定它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从京东CEO许冉的表态来看,在京东方面看来,京东外卖其实已经达成了初期的战略目标。
她表示:“二季度,京东平台的用户流量、季度活跃用户数以及用户购买频次等均取得显着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核心京东零售业务和外卖等新业务的持续发展势头。京东外卖业务也取得健康发展,不仅在订单量增长、商家数量扩大、全职骑手招聘等方面稳步推进,更重要的是与京东零售以及其他现有业务形成有效协同,
简单来说,京东外卖不仅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还初步完成了为主站引流、提高用户活跃度,并将其转化为电商购买率的功能。
正如刘强东此前在一场分享会上说的,长远来看,投入很大成本做京东外卖是划算的。因为在京东买餐饮外卖的消费者中有40%的人会交叉去买京东的电商产品,“做外卖亏的钱,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要划算”。
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份,美团外卖和淘宝闪购高举战旗,以“疯狂星期六”为支点激烈厮杀之际,京东在外卖市场的声量却小了许多。其突然的沉寂还一度让行业有些不适应。
如今来看,这或许是京东在调整自己的节奏。毕竟,在其外卖业务羽翼尚未丰满的情况下,贸然选择砸钱硬碰硬很可能会遭到反噬。
此外,无论“0元购”的补贴要有商家承受多少,都会对商家利润和长期的品牌价值造成影响,这并不符合京东一直以来传达的关注合作伙伴利益的理念。
近日,随着外卖大战进入冷静期,京东集团CEO许冉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访谈时,就“外卖大战”“恶意补贴”和京东的角色明确表态。
许冉表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场低质低价的竞争能给行业带来长期价值。京东虽然是外卖行业主要平台之一,但并未参与,我们不做没有长期价值的事。我们的补贴力度是平稳的,没有参与冲单行为,补贴策略也更精准,希望把钱投在用户真正有需求的品类上。”
日前,按照既定规划,京东还推出了自己的品质餐饮制作平台“七鲜小厨”——这同样是京东供应链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

由此看来,京东在外卖上的步伐并非没有章法。而是目标明确、胸有成竹,并且一直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推进。

总的来说,京东这段时间以来的大规模扩张,其实是有战略地在围绕供应链布局,有准备地牺牲短期利润,以服务于长期发展。
而这种惊人的魄力来自于灵魂人物刘强东的亲自坐镇,也是迫于行业在存量时代的激烈竞争。
不得不承认,指挥官上前线对士气的提振效果太大了。不然“身先士卒”这个成语也不会成为那么多历史或演义里的美谈。
但换句话来说,当曾经放手大权、隐身幕后的一些互联网大佬重新开始活跃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在这个存量时代,互联网的竞争之激烈已经到了巨头们不得不放手一搏,甚至背水一战的时刻。
马云曾经说过:“坏的时候,是容易诞生了不起企业的时候。顺风的时候谁都跑得快,逆风的时候依然能跑,这才是好。”
这句话放在如今的背景下,依旧无比应景。
近年来,我们见到不少巨头都拿出了近乎“二次创业”的激情,在即时零售、AI、机器人等各自看好的领域豪掷千金。
其中也不乏有像京东这样,牺牲短期利润来换取长期能力的玩家。
而在主编看来,正如“道阻且长”的后一句是“行则将至”,虽然穿越周期的道路艰难险阻又漫长,但只要方向正确、坚持行走,最终总能有机会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