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于7月18日发表深度分析,标题直指核心:《中国在伊朗-以色列战争中置身事外,这正是它想要的》。文章抽丝剥茧,揭示了中国在这场冲突中的微妙立场:既不高调站队,也不轻易让步,而是巧妙地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扮演“沉默棋手”的角色。
作者犀利指出,当以色列和美国的炮火对准伊朗核设施时,北京的反应异常低调,甚至让德黑兰的高层访华团“有苦说不出”。
原文提到:“即使北京的反应对德黑兰来说并不意外,但对最近几周访问中国的伊朗外长阿拉格奇和国防部长纳西尔扎德来说,前往中国并‘表现得好像一切都很好’可能是‘难以下咽的苦果’。”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的姿态与俄罗斯如出一辙:口头声援远多于实际行动。文章写道:“中国和俄罗斯,发表了例行公事的谴责美国轰炸德黑兰核设施的声明,但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帮助伊朗。”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策略,显然经过精心算计。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中伊关系的本质是“石油捆绑”,而非军事同盟。原文提到:“北京和德黑兰没有共同防御条约,两国关系主要是一种经济关系。中国通过中间商进口了伊朗90%以上的石油贸易,去年为伊朗带来了约400亿美元的利润。”利益当前,中国怎会为伊朗火中取栗?

伊朗核设施遭袭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支持始终停留在“口头承诺”。文章引用分析称:“据分析人士称,中国仍然是伊朗最大的能源买家,尽管自2022年以来其官方海关数据中未报告购买伊朗石油。”这种“只做不说”的默契,恰恰暴露了北京的底线:能源利益高于地缘冒险。
文章还戳破了西方热炒的“反美轴心”神话。原文引用专家观点:“中国、伊朗、俄罗斯和朝鲜远非像西方那样的联盟或集团,它们对西方的‘不满一致’,但在如何重塑全球规则以解决这些问题上有‘非常不同的想法’。”所谓“轴心”,不过是西方炮制的冷战幻影。
当伊朗遭袭时,中俄的“救援”迟迟未到。作者尖锐写道:“这场冲突的现实是,俄罗斯和中国并未急于救援伊朗。”利益分歧之下,“反美统一战线”不过是空中楼阁。
尽管伊朗高官近期密集访华,甚至借上海合作组织舞台“求援”,但中国的回应始终含糊其辞。原文指出:“伊朗的提议似乎未获得上合组织的直接支持,该组织是一个区域安全机构,其10个成员国包括亲密伙伴中国和俄罗斯,但也有竞争对手印度和巴基斯坦。”显然,德黑兰的期待落空了。
伊朗外长的“感谢”更像一场外交表演。原文引用中国官方声明称,阿拉格希“感谢中国对伊朗的宝贵支持”,但明眼人都懂——客套话掩盖不了战略冷漠。
文章最终点破中国的核心盘算:中东稳定压倒一切。原文提到:“对中国来说,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伊朗原油的最大买家,霍尔木兹海峡尤为重要。2025年前三个月,中国每天通过该海峡进口540万桶原油。”
专家一语道破天机:“对北京来说,它在中东的需求是经济驱动的:它需要一个稳定的地区,而伊朗并不真正支持这一点。”
“火星方阵”认为,中国在这场危机中的“冷静”,绝非偶然。它像一位深谙棋道的大师,避开炮火纷飞的战场,却在谈判桌下悄然布局。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不过是表象;真正的底牌,是确保石油动脉畅通无阻的冷酷计算。当西方沉迷于“轴心国”的幻想时,北京早已看透:在中东这场豪赌中,最大的赢家,永远是手握筹码却从不轻易下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