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India Today”网站消息,印度军队在7月13日凌晨,组织无人机飞越印缅边境,对一支反对派武装位于缅甸的营地进行突袭。150多架来自以色列和法国的无人机,在精准情报的支持下重创该武装,三名核心领导人员在袭击中身亡。而缅甸政府对此反应平平,“枭龙”战斗机虽然起飞监视,却没有出面干预。

▲自杀式无人机逐渐在全球蔓延开来
怎么说呢,印缅边境这些年其实一直不平静,双方都面临着反对武装潜伏在国境线另一侧的困境,所以形成了默认对方行动,不予追究的默契——缅甸空军曾在2023年1月,出动多架“枭龙”,空袭印度境内的反对派武装,给出的战报是“打死数十人”,印度后来也就当做没发生。因此,这次印度动用上百架无人机越境空袭时,缅甸“枭龙”升空却没有拦截,只是控制空袭范围不波及其他区域。只不过,印度高到离谱的打击精度,确实有点让人惊讶。

▲“枭龙”是目前缅甸空军手里最强悍的机队
按照遇袭组织事后通报的消息,印度是在13日凌晨发起突袭,前后持续了两个小时,涉及位于边境的多个营地。其最高指挥官阿克索姆,就是在这一轮空袭中身亡,另有20多人受伤。13日白天,当该组织为指挥官举行葬礼时,印度再次出动无人机空袭,另外两位参加葬礼的指挥人员遇袭身亡,多人受伤。14日,印度又组织了第三轮空袭,目标似乎是该组织的武器仓库。换句话说,印度不仅能精准获得,藏在境外的反对派武装头目位置,还能通过侦察无人机,为后续空袭提供精准信息,这份功力是有点水准的。

▲带有侦查属性的无人机愈发重要
俄乌战场上,双方虽然都大量使用无人机,但绝大部分都是单兵操作的FPV无人机。像印度这次使用,射程、精度都有一定要求的无人机,不仅数量比较低,对制导系统也有一定要求。印度能精准突袭阿克索姆位置,是真下了一番功夫。侦察机评估打击效果/传回战场信息,引导无人机突袭时敏目标,就更需要先进体系的加持,这一点巴基斯坦都未必做得到(印巴空战前,巴基斯坦也曾出动无人机稳定后方,但战果往往都是一次性的)。

▲俄乌战场上主要是FPV无人机
联想到印度在5月7日的空中交手过后,制定的“无人机突袭巴基斯坦防空系统,为后续大规模导弹空袭作准备”计划,还真不是无的放矢——当时印度无人机操作水平比较差,甚至将珍贵的反辐射无人机当成普通无人机使用,导致突防效率很低,最终只击中巴基斯坦一辆普通卡车。如此明显的差距,要么是印度在战争结束后,紧急接收了大批无人机,要么就说明印度无人机打击距离,刚好达到能越境攻击,而无法威胁到巴基斯坦的水平。

▲印度无人机这几年发展势头很快
不过,印度这几年在无人机领域投入很多资源(这也就是冲突爆发前,大家不看好巴基斯坦地面交战结局的原因),质量和数量均大幅领先巴基斯坦无人机部队。在这种情况下,下一次印巴冲突中无人机必然会作为主力出场,巴基斯坦仅仅指望目前装备的少量“彩虹”、土耳其TB-2,肯定是无法应对的。而从技术上来讲,解决办法无非是“一攻一守”。同样建立起无人机攻势威慑,速度比较快,成本相对较低,是巴基斯坦现在的工作重心。借助激光/微波反无人机装备,配合原本建设的防空体系,组建完整的防御体系,则属于进阶策略。

▲巴基斯坦采购过“彩虹”,但数量并不多
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登堂入室后,外溢速度极快,其他国家因为资源、反应速度等原因,进步幅度也各不相同。国内目前属于这个领域的第一梯队,印度算是挤进了第二梯队,而巴基斯坦则欠缺很多。至于缅甸,甚至连门都没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