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硬刚成功逼退F-22?中国反隐身体系成型(图)

近日,央视新闻罕见披露了解放军歼-20隐身战斗机参与实战拦截任务的画面,明确指出东部战区空军王海大队的歼-20曾逼退逼近我国领空的外军军机。这一消息背后所传递的信号远不止“炫耀战绩”那么简单,而是一次针对外界疑虑的正面回应,特别是对隐身战斗机对抗能力的一次高调展示,凸显了中国反隐身体系的成熟与实效。



▲央视的相关报道

央视虽然未明确指出遭遇的对手是哪种机型,但能动用歼-20出动拦截的目标绝非普通的侦察平台。结合当时美军部署情况推测,被驱离的极有可能是F-35A或F-22A,尤其是后者。1月,美军曾将多架F-22与F-35部署至日本冲绳与嘉手纳基地,而东部战区面对的正是这些高度隐身化的前沿平台。

不同于以往使用苏-35或歼-16拦截高性能目标,此次出动歼-20显然是对隐身空中威胁的明确回应。而多架歼-20协同起飞并实现有效“逼退”,更意味着我方不仅能发现这些隐身战机,还能掌握空中态势,完成截击和干扰。



▲近年来在航展上多次展示的各型反隐身雷达


歼-20之所以能够成功完成隐身目标拦截任务,关键在于中国构建了一套覆盖空地天的“反隐身体系”。首先是地面雷达网络中的米波、VHF、UHF雷达,如JY-27A、SLC-6、YLC-8B等多型国产雷达,已具备对隐身目标初步探测和方向引导能力。尤其是工作在VHF波段的雷达,其波长正好与隐身战机结构中的尾翼、进气道等部件形成谐振,极大地提升了目标回波信号。

其次是空警-500等预警机平台在空中提供精确中继和目标识别,利用先进的数据融合技术将低频雷达初探信号转化为可操作的航迹信息,最终由数据链引导歼-20快速前出,完成拦截动作。央视节目中,歼-20飞行员提到“近距离机动对抗”,这进一步印证了整个反隐身流程的闭环完成:从发现、锁定、引导到最终交战,体系化能力已经成熟。



▲歼-20与F-22


拦截行动释放的三大信号:

其一,歼-20已全面进入实战部署阶段。 据分析,目前歼-20数量或已超过200架,从“展示型战机”转变为“常态化主力”,不仅参与战备巡逻,也承担高强度边境对峙任务。这次主动出击拦截隐身目标,是其战斗力体系化的一次实战验证。

其二,中国反隐身体系已经能够“实打实”发现并引导作战。 这不同于理论层面上的“能探测”,而是具备实战环境下稳定发现、跟踪、指引的能力。早在2013年,中国国产反隐身雷达就曾远程锁定美军F-22航迹,此次则是公开化的“锁定后驱离”案例。

其三,这是一次对外“认知作战”的主动反击。 在以色列F-35打击伊朗核设施后,国际舆论对隐身战机战力的神话再度抬头,夹杂“中式装备是否足以抗衡”等不实声音。央视此时公布歼-20驱离隐身战机,不仅是信息战反制,更是对我国空防能力的一次信心增强。



▲别忘了我们还有已经多次试飞的六代机

近年来,美军将第五代战机部署亚洲前沿,意在对中国进行“空中围堵”,而随着歼-20批量服役、未来歼-35、歼-36、歼-50等后续平台的推进,中国也正在加速“隐身化空军”的构建。未来在东海、南海等区域,将不可避免出现更多隐身战机之间的缠斗和较量。而隐身战机真正的胜负,已经不再取决于单架性能,而是背后支撑体系的成熟程度。在这点上,中国的雷达-预警-战机-数据链融合体系已初具实战水平。美国的隐身战机,在面对中国构建的完备防空体系时,已无法再实现“悄无声息地进入、干净利落地脱离”。

隐身战斗机的最大战术价值在于“看不见”。而此次央视披露,标志着中国空军已经进入“能看见、敢出击、能反制”的新阶段。从过去的“隐身等于不可战胜”,到现在的“体系锁定并拦截”,这不仅是一次军事技术上的跃迁,也是战略思维上的成熟。



▲歼-20

未来,隐身战机对抗将常态化,认知战、技术战、体系战也将同步展开。歼-20能否真正“压制”F-22,还需更多事实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军队已不再是被动应对,而是有能力主动迎敌、主导节奏。这一次,是歼-20在实战空域中逼退了“看不见的敌人”;下一次,或许就是体系化空军为主战场争夺主导权的关键一步。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