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米对标了的特斯拉,之前“不语,只一味降价促销”,这回终于整出了点新动静↓

小米瞄准特斯拉,其他新势力品牌瞄准小米。
何小鹏发布会当晚下单YU7一辆,带着小鹏的新品也上了热搜↓

而包括蔚来、阿维塔、极氪、智己在内的多家车企,则纷纷推出各种形式的优惠政策,为退订YU7转买自家的客户补偿损失的5000元定金↓

车圈“狂蹭小米”的营销路数,从SU7到YU7,经历了一场堪称飞速的裂变升级。
01 压力给到友商,逼出“车圈真正双十一”
面对闻声而动的友商们,雷军在直播中回应称:
“我觉得江湖里不能只有打打杀杀,也需要有兄弟情义。所以预祝小鹏G7成功!”

6月26日晚,小米汽车召开发布会,宣布小米YU7正式上市,定位中大型纯电SUV,标准版售价25.35万元。开售后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18小时锁单达到24万。 这串数字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具体是什么概念呢?
此前国内新能源中型SUV销量断层第一的特斯拉Model Y,2025年1-5月的总销量约12.7万,销量前五的车型加起来,今年五个月一共卖出去的量,才和小米YU7一小时的大定量差不多。

市场就这么大,汽车又不是汉堡包,一个客户可以在不同品牌买好多个,小米不到一天时间锁定了24万客户,压力给到友商。
今年上半年在国产新势力品牌里累计销量第一的零跑,都被卷到了。
6月27号,零跑CEO在行业峰会说:“这几天其实我本来心情也很好,因为订单很多。但是昨天晚上听了雷总一个小时就搞定30万辆,这个给我们压力也巨大。”

@钛媒体
好在大定数据虽然高得吓人,但和最终能实际转化的成交量还有一段差距,所以其他品牌还有争取的机会——
于是最近各车企推出“定金补偿政策”。
别再批判26号晚上激情下订的米粉不够理智了,他们现在手里拿的可不是网红车订单,是行走的优惠券、硬通货。

YU7大定车主购买智己LS6,可以直接抵扣5000元车款,部分地区则是赠送5000元电卡。
购买蔚来品牌车型,可报销YU7锁单定金5000元;若选购同品牌旗下的乐道车型,也可报销5000元,但需经过店长申请报备;购买萤火虫车型则可以报销2000元,政策全国统一。
极氪的政策则覆盖了自家的全系在售车型,为原YU7车主提供50000积分补偿(价值5000元),积分可以用于后续充电、保养或商城购物。而且湖北等部分地区还可以直接报销现金。
另外根据@腾讯汽车《远光灯》报道,鸿蒙智行体验店的销售表示,目前转购智界S7和R7的小米用户可以享受5000元补贴,但转购问界、享界等品牌则不予报销,因为它们“不是小米的竞品”。
阿维塔则持续推行此前推出的“兜底”活动,原本5月底结束的优惠至今仍然有效,符合条件的客户可以申请最高5000元的购车补贴。

社交媒体上,一张某品牌给培训销售“小米YU7必讲拦截话术”的图片最近也被疯传,动静闹到雷军昨晚还发微博cue了这事:“大可不必”、“真的不是太好”、“我们不建议”↓

另外微妙的是,雷军在这条微博里向大家推荐的转购备选小鹏、理想,刚好没有参与这波“截胡”抢单。
谁说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卖的?
友商们这不是已经把各式各样的后悔药争着抢着摆在大家眼前了,你交给其他品牌要不回来的定金,友商们也愿意给你悉数补上;
只要你操作退订小米并提交证明,回心转意买别的车。
除了精准针对YU7的销售优惠,一些车企自身也卷了起来。
6月26日YU7发布当天,鸿蒙智行宣布智界全系启动限时补贴,立减20000元现金。6月27日至7月31日,下定至高可享价值60000元购车权益。

7月1号,特斯拉宣布“加量不加价”活动——
续航增至750km,外加5年0息等一串优惠权益,但起售价保持31.35万元不变。

而加码促销的车型,正就是被小米YU7从性能、设计、配置、定价到目标销量,都多次反复对标的焕新Model Y。

又增配、又降价,外增各种权益、各种补贴,凭YU7订单还能再减5000……
我看小米发布会,才是“车圈真正的双十一”吧!
02从线上到线下,流量战变成烧钱战
反方向的钟倒回23年底,雷军在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召开的前一天,连发五条微博,向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华为“致敬”,并在五家公司总部所在城市投放户外广告牌↓

然后小米汽车和各大国产新能源品牌的恩恩怨怨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当时小米被吐槽“蹭别的品牌造势”,但SU7发布以后,自己就成了被各家狂蹭的“大血包”。
被蹭的1.0版本,还停留在CEO们社交媒体上的简单互动。
比如何小鹏和李斌都发视频祝贺过雷军SU7大卖,李斌当时还提到“我们后面乐道都不好定价”。

李想在微博上高调送出过一台理想L6给雷军,这是理想汽车遭遇舆情危机,李想微博停更两个月后的第一条更新;
当然也成功制造了话题,登上了热搜,给品牌的新车带来了巨大曝光。

从SU7来到YU7,这个周期的战火明显更加激烈,“蔚小理”三家在同一天前后转发微博,文案像套了同一套模板:
“预祝小米YU7大卖!另外预告一下我们的新品xx也即将上线,这次的新品主打xxx,优势在xxxxx。”
显然重点是后半段,借着YU7发布的时机占取一个雷军微博的广告位。

如果说以上互动还算是常规公关手段,送车也能归为超大号公关礼盒,祝贺微博又很像“预制菜”;
那么何小鹏下单YU7则来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蹭出了风格与水平。
30万花在广告投放上未必能听到个响,但30万买一辆友商家的当红炸子鸡,关注YU7上市的潜在客户们就都知道小鹏G7也马上发布了。

被蹭的2.0版本,是发布会、车展、行业论坛等线下场景。
去年北京车展、广州车展上,自带关注度的雷军被当成活体吉祥物,溜达在各个展台里当顶流车模,被友商们邀请坐进了竞品的前座后座。

今年上海车展,雷军虽然本人缺席,但涂装配色神似小米SU7、小米SU7 Ultra的新能源汽车遍布整个展厅↓

另外,余承东在小米YU7发布前一个月,参加2025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并发言,也被网友们解读为“暗讽小米车卖爆但没那么好”。

他引发争议的具体表述如下:“大家看到,我们从其他行业来的,这个公司只做一款车,就卖爆了,虽然他的产品可能不是那么好,但是都已经能卖得很爆啊,无论他的质量,甚至他的这个智驾能力都很……就因为他有强大的品牌能力、流量能力。
我们做的产品,你做得比他还好,质量好、体验好、性能好,各方面都好,你还卖不过他,你甚至还卖不过他的零头,这就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没办法。”
而推出针对性“截胡”政策,则是小米被蹭至今发展出的3.0终极版本。
其实去年4月小米SU7刚刚发售不久,鸿蒙就已经推出了“现购买任意一款智界S7,付完尾款将直接在车价上抵扣小米SU7锁单不可退的5000元定金。”
今年更多新势力品牌也纷纷跟上,拱起了“小米订单变成大额优惠券”的奇观。
“蹭小米”的三个版本在时间线上交叉递进,各自进化,而整体呈现出来的大趋势是:
想“白嫖”流量已经不容易了,现在得真金白银地围着小米家的大热门往里砸钱,就算搞不了降价、补不了定金,也起码得花个30万,请回一辆大热门意思意思。
03小蹭怡情,大捆绑伤身
靠着补定金抢单,虽然看着不体面,但短期来看确实有效果。
相关友商的许多销售人员都称自己已经接到了从小米YU7转移过来的订单。
靠5000块就能改变客户原本已经明确决定好的选车意向,一方面是由于YU7订单数量过多,小米产能又比较有限,所以交付周期实在太长。
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开开心心下了订单,以后被超长交付时间吓得两眼一黑↓

7月3日晚,小米汽车APP显示YU7标准版目前锁单后最快58-61周交付,排队最少的Max版也要39-42周交付,也就是说最快也得9个月后才能提车。

等待时间长不仅是心里着急的问题,关键是担心还要多掏钱。
因为根据有关部门《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今年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政策,而到2026、27年就会调整成减半征收。所以明年才能提车的话,需要再缴纳1万多税款。
有人吐槽自己在48s内锁单都要等半年,刚好卡在年底,所以很为“不知道到时候还要不要购置税”而闹心。
这个产能距离小米的超越目标还很远——
昨天,特斯拉刚刚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交付量38.4w辆,产量41w辆。
另一方面,包括小米YU7在内的25-35万纯电SUV市场,目前并没有分化出特别明显的客群差异。
极氪7X、乐道L60、智界R7、阿维塔07、智己LS6、小鹏G9、理想L6、岚图知音等,都是想要和销冠特斯拉Model Y分一杯羹的本土选手;
大家抢的是同一块市场、大差不差的一群人,上述十款车型在社交媒体上随机两两配对并搜索,都能出现类似的内容:

一类是用户在纠结二选一哪款的,一类是销售在帮你对比找不同的。
因此,对交付时间敏感的客户,确实有很大可能从爆单的小米YU7外溢向其他类似的选择。
有数据统计显示,小米YU7发布后,主要竞品品牌的客户进店量反而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开在小米门店附近的品牌受到辐射影响尤其明显。

另外,像YU7这种自带潮流属性、话题属性的出圈“爆品”,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原本没有买车打算、或近期没有买车计划的人称为潜在客户,给新能源汽车带来增量市场。
逻辑有点类似于每年暑假档,业界都会等待一部叫座的热卖大片出现,把观众拉近院线、炒热整体大盘,这样同期上映的其它电影也能跟着多卖些票房。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国产新势力品牌们可以“一荣俱荣”。
三个月前SU7刚刚在高速上出了惨烈事故,当时引发的,可是 “新能源车还是不如传统燃油车安全”、“国产智驾技术现在就是还不成熟”、“这届电车的门锁设计缺陷很大”这类打击面囊括全体友商的质疑。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事故发生后的4月份,全国新能源市场总销量环比下降8.7%;而燃油车市场回暖,虽然总销量仍然下跌,但有27款车型销量过万辆,
数典汽车网数据也显示,2025年4月超六成轿车车型销量同比正增长。
这么看上去,“一损俱损”的危险更值得警惕。
频繁捆绑营销,虽然在短期内能看到正向的反馈,可一旦让消费者对于国产新势力品牌的认知全部串在一起,那风险的传导也将波及每位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