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问题在于,关税新政生效后,中美双边加征关税水平到底是多少?本次降幅有多大?
先说结论:中国将在90天内将美国商品加征关税从125%降至10%,美国将在90天内将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从145%降至30%,双方降幅相同。
商务部发言人12日下午发表的谈话对此作出了清晰解释:“本次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美方取消了共计91%的加征关税,中方相应取消了91%的反制关税;美方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方也相应暂停实施24%的反制关税。”

中美本次采取的举措,其实都分为两步。
我们逐个来看,先看美方。
(一)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的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
这意味着,美方在4月2日对华加征的34%的“对等关税”中,其中24%的加征关税暂停实施,10%的加征关税则继续保留。
(二)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
这意味着,美方由于遭到中方反制而进一步加征的关税,也就是分别于4月8日和4月9日将对华“对等关税”税率从第一轮的34%先后提升至84%和125%,两次提升幅度分别是50%和41%,都在这次得到取消。
一个简单的数学算式是:50%+41%=91%。这也就是商务部今天所说的,“美方取消了共计91%的加征关税”。
中方的举措,也与美方的相对应。

(一)相应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并取消根据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
这首先意味着,对美方“对等关税”的关税反制措施中,中方比照美方举措,对于最初对美商品加征的34%关税,暂停24%,保留其中的10%。
第二,“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提到,将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由34%提高至84%;“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6号”提到,将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由84%提高至125%,同时也是在这次公告中明确强调了对于美国若再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

▲4月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6号”。
这也就意味着,中方两次对美进行反制而加征的关税税率,50%和41%,都在本次谈判后降了回来。这也对应了商务部发言人所说的“中方相应取消了91%的反制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双方降幅相同,但最终加征关税水平其实并不一致。
这是因为,今年以来,美方以芬太尼问题为由,两次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累计已额外加征20%关税。而美方对华加征的这20%关税,在本次联合声明中没有提及,意味着依然有效。
当然,中方也分别于今年两次宣布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例如2月宣布“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10%关税”;3月宣布“对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关税”。
同样,这两次反制而加征的关税,也不在本次调整加征关税的范围之内。
总而言之,在本轮中美关税谈判之后,美方自4月2日后对华加征关税也降低至10%,但加上此前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加征的20%,最终加征关税水平为30%。而中方于4月2日后对美加征关税降低为10%,但仍保留因反制美方借口芬太尼问题滥施关税,而采取的对美方部分输华商品所加征的关税。

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中方的第二个举措:“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什么是“非关税反制举措”?举个例子,4月9日,中方宣布“将6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将12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这就是其中一种非关税反制举措。
取消相关举措,无疑是对推进中美恢复正常经贸关系的重要一步。这也表明,面对美方采取的举措表示出的诚意,中方的立场也如此前所强调的那样,“谈,大门敞开,但对话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以平等方式进行;打,中方也将奉陪到底”。
“希望美方以这次会谈为基础,与中方继续相向而行,彻底纠正单边加税的错误做法,不断加强互利合作,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共同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商务部发言人12日强调。
三句话解析中美经贸高层会谈的“实质性进展”
当地时间5月10日至11日,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会谈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实质性进展。
当地时间5月12日,中美发表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谭主了解到,此次会谈达成的联合声明平衡、有利于双方。
关于这次会谈,有三句话,值得注意。
【会谈氛围是坦诚的、深入的、具有建设性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重要共识。】
坦诚、深入、建设性,谭主也和多位经贸专家进行了交流,用大白话总结:
||坦诚,就是该聊的都聊了
||深入,就是要聊的都聊到了
||建设性,就是双方都认为聊得还不错
常年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的高凌云告诉谭主,放到当前中美经贸形势的语境下:
坦诚,就是双方都把自己关切的问题提了出来,比如在这轮贸易摩擦中,开诚布公地提出来,自己为什么认为受到了损失,对所谓“对等”关税是怎么看待的,都直接地说出来。
深入,意味着双方会在某些问题提供出一些量化的数据,这使得对某些问题的讨论并不只停留在原则、表面上的分析。
建设性,证明这次会谈取得了成果,并且双方都对这些成果比较满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罗振兴分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实质性进展,有两方面因素:
一是,这一轮中美经贸摩擦,由于美方对华加征畸高关税,中方为维护自己利益进行坚决反制,双方在很短时间就把关税拉到了禁止性关税水平,因此双方受到的影响都是立竿见影的。
9号上午,美国西海岸港口官员就提到,过去12小时,没有任何货船从中国启航前往美国西海岸主要港口。这种近乎停摆的状况,在全球化时代下,显得格外罕见。
第二个因素是,在经历了上一轮中美贸易摩擦后,中美双方都更有经验了,双方对彼此的诉求也都很了解。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中美经贸高层在瑞士的这次会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这不仅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也符合全球期待。
【中美双方一致同意建立经贸磋商机制,就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各自关切保持沟通。】
谭主了解到,中美经贸各自的牵头人会共同领导这一机制,双方经贸团队将就中美经贸中的问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沟通,未来沟通的时间地点都将由双方进一步商定。
接下来,双方经贸团队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就经贸摩擦本身而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教授龚炯表示,这一次沟通的主要目的,是先把中美贸易恢复起来,在先恢复起来的基础上,中美双方还要就更多的问题进行探讨。
与此同时,拉长合作清单,做大合作蛋糕,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取得新的发展,也是经贸磋商机制的工作之一。
中美在制造业、新兴技术领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当然,这取决于美方如何看待这些合作。
贝森特,他本人是华尔街出身,有着金融思维。在贝森特从政后,他也依旧与资本市场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本轮美国关税政策出台后,贝森特多次与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经理共进晚餐,或进行私人电话保持沟通。作为财长,美国市场参与者的意见对贝森特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本身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当下,在很多人尤其是华尔街眼里,中美之间如何解决关税问题,是未来的全球贸易将如何发展变化的风向标。
多家头部咨询公司近期提到,中美贸易战期间,全球的供应链重心会发生变化,这种重塑过程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成本。
近期,国际社会中,就存在着这样一种长期叙事与短期叙事的博弈:
哪些关税是短期压力,哪些关税又可能是会长期存在的?
为此,欧盟等经济体正在评估美国关税所引发的全球贸易转移情况,考虑全球贸易的再平衡问题。
要知道,当前的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供应链状态,基本是最符合美国资本市场利益的状态,如果美国仍不取消所谓“对等”关税,当越来越多的公司从观望变成了下定决心的调整,那势必会让这些人的利益受损。
这些压力,会直接反映到贝森特身上。
因此,目前看来,贝森特是较为理性的。这次会谈中,中方代表团也给予了美方代表团积极的评价。
【中美双方将尽快敲定相关细节,并将于当地时间5月12日发布会谈达成的联合声明。】
联合声明中,涉及了不少具体的举措,也是舆论场现在特别关心的问题。
谭主了解到,任何可能达成的成果,一定都是符合中方自身发展利益的。
代表团出发前,我们已经作过相关表态:
中方不会牺牲原则立场、牺牲国际公平正义去寻求达成任何协议。
在会谈过程中,中美双方都秉持理性、客观、务实的精神,相向而行,积极寻找最大公约数,这也为联合声明的酝酿积累了条件。
当然,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和中方的行动密切相关。美国滥征所谓“对等”关税后,中国是第一个反制所谓“对等”关税的国家。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这次的沟通结果,正是在前期斗争的基础上,双方相向而行得来的。
这样的结果来之不易,有利于中美双方,有利于全球经济。这样的结果,也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