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场被发现的霹雳-15E零部件
答案是不能。一方面,现场的霹雳-15E已经炸得粉碎,只剩下比较坚固的零星结构,根本称不上核心技术,况且外贸型号本来就会考虑到技术泄露的问题,有相应准备,不会轻易被抄走。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上现在可能只有中国,才能做出这次实战的霹雳-15E,因为其搭载了,目前全球独一无二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导引头”。初代空空导弹使用了红外导引头,主要追逐目标的尾部高温尾焰,被雷达导引头取代主力地位后,成为现在的近距格斗弹——国产霹雳-10、美制AIM-9系列都是如此。

▲一度与霹雳-15齐名的霹雳-10最近很少露面
而“雷达导引头”是个非常宽泛的描述,就现在而言,各国主力中距空空导弹,都是机械扫描机制的主动雷达导引头。这项技术比较成熟,成本也不高,基本上是够用的。不过,随着隐身战机逐渐扩散,RCS降低,这种导引头就表现出探测距离不够的问题,AESA导引头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更大的发射功率,和专门针对隐身战机的工作波段,获得更出色的反隐身探测距离。日本AAM-4B、美国AIM-120D,一度都计划在升级中,换装全新的AESA导引头,但到目前为止都未实现。

▲AIM-120全系列至今都未用上AESA导引头
大功率永远伴随着大功耗,连战斗机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往往都得专门更换发动机,以提供更澎湃的电力。在小小的空空导弹上,搭载AESA导引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AIM-120D最终放弃了AESA导引头,美国计划在下一代AIM-260身上,正式应用这项技术。霹雳-15早年搭载的也是传统扫描结构导引头,后面顺应潮流,不声不响间完成技术突破,搭载了AESA导引头。外贸版则可以按照用户需求选择——AESA导引头虽然好用,但贵也是真贵。

▲现场带有编号的霹雳-15外壳结构
对“阵风”这类目标而言,使用AESA导引头版本的霹雳-15E有点奢侈,但只要打下来了肯定是大赚——两枚霹雳-15E再贵也不会超过500万美元,而一架“阵风”不算其他领域平摊的费用,仅战斗机本身就价值1.06亿美元。之前有传言说,巴基斯坦得到了一批“自用版霹雳-15”,应该就是源自和国内自用接近的AESA导引头。当然,现场残骸上清晰可见的“霹雳-15E”字眼,证明其只是“高配出口版”,并不是“自用版”,因为真正的“自用版”霹雳-15强得发指。

▲“阵风”虽然打不过歼-10CE,但价格却要贵很多
或许是鉴于下一代空空导弹即将露面,设计单位曾公开接受采访,提到了一些霹雳-15的信息,比如说霹雳-15E的145千米最大射程,并不是最大动力射程,而是在特定速度、高度和交战姿态下的有效攻击距离。真正的自用版,则能做到“200千米以上”。这用来对付印度“阵风”、苏-30MKI,实在是太欺负人了,也确实没有必要。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一款交战距离超过200千米,还搭载AESA导引头、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甚至能纳入隐身弹舱的先进空空导弹,目标究竟是谁呢?

▲歼-10CE配合霹雳-15E,与搭载霹雳-15的歼-10C又是两种概念
顺带提一句,按照前两年流出的信息,巴基斯坦当年是配套买走了240枚霹雳-15E。假设日常训练消耗40发,这次打掉5架战机用去10发,大概还有190发的库存,足以覆灭半个印度空军。因此,不用担心巴基斯坦手里的霹雳-15E不够用,真正应该担心的是印度“被点名”的战斗机数量不够。
双向数据链立大功!印度境内发现PL-15E残骸,AESA首次实战曝光!
在近期印巴空中交锋中,印度空军再遭重创——继阵风战机坠毁后,又有一架苏-30MKI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被击落,残骸坠入印度旁遮普邦的巴哈瓦尔布尔地区。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印度军方在坠毁点竟然发现了中国制造的PL-15E中远程空空导弹残片,更惊人的是,该导弹导引头残骸竟然带有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模块,这是中国导弹在实战中首次公开出这一“撒手锏”技术。

▲疑似被击毁的印军苏-30MKI
这次事件可以说是三大“神话”的破灭:一是印度空军所谓“强悍”的苏-30MKI空优能力被打了个对穿;二是俄罗斯装备在现代高强度空战中的表现再遭质疑;三是中国空空导弹出口型的实战性能远超外界预期,甚至已经“加料”到超越一些国家自用版本。
苏-30MKI在印度空军中一直被视为“王牌战机”,以其三翼面气动布局与AL-31FP矢量推力发动机组合,具备良好的机动能力。2019年印巴空战中,印度飞行员就靠着这种机动性勉强逃过一劫。但这次面对的是PL-15E,情况可就完全不同了。

▲印度空军苏-30MKI
首先,苏-30MKI的雷达系统仍停留在“老黄历”水平。其搭载的N011M“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对3㎡雷达反射面积目标的探测距离仅为140公里,锁定距离更短。而且这套系统重达600公斤,扫描角度狭窄,对高速机动目标的反应迟缓,早就被现代AESA雷达甩了几条街。
其次,武器系统更是“原地踏步”。R-77导弹最大射程仅80公里,远低于PL-15E的145公里级别,而且其格栅翼面导致阻力过大,末段机动性和抗干扰能力弱得可怜。印度空军甚至多次报告称部分R-77导弹在地面测试中就“直接罢工”。更致命的是苏-30MKI的雷达反射面积(RCS)高达15㎡,而歼-10CE仅为2.5-3㎡左右,这就像是一只鸽子与一头牛在雷达上同时出现,毫无悬念谁会先被盯上。

▲印度境内PL-15E残骸中的AESA导引头碎片
这次事件真正令人震撼的地方,不只是苏-30MKI被击落,而是残骸中发现了PL-15E的AESA导引头碎片。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型空空导弹不仅采用了双脉冲发动机以增强末段机动性,还配备了高度集成的AESA雷达导引头,这是目前全球唯一投入实战的AESA头空空导弹。我们知道,AIM-120系列依旧使用老式机械扫描或平板缝隙天线,而美军最新的AIM-260 JATM导弹还处于整合测试阶段。相比之下,中国的PL-15E外贸版不仅实战登场,且具备双向数据链与AESA雷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超视距终结者”。
双向数据链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使得导弹在飞行中可以接收母机如歼-10CE的目标修正信息,极大提高抗干扰能力。特别是在低空突防情境下,地面杂波干扰极强,而PL-15E能通过数据链实时传输导引头信号给母机进行处理,绕过传统雷达“看不清”的问题,这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印度境内PL-15E残骸
最初公开资料显示,PL-15E为出口型导弹,使用的是PD(平板)导引头,性能略低于自用版。但这次发现的AESA导引头残骸可能意味着,巴基斯坦获取的是一种“加料”版,至少歼-10CE能够挂载更高级别的导弹版本。珠海航展资料显示,PL-15E的导引头直径约180mm,搭载192个AESA单元,工作在X/Ku波段,具备出色的距离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如果每个阵元功率为10W,总输出功率可达近67dBm,加上阵列增益,总系统等效辐射功率(EIRP)达88.6dBm,这个数据在空空导弹界堪称“顶级玩家”。在20公里距离上,对1㎡目标仍能保持良好信噪比,甚至可以通过64次信号相干累积提升检测能力,做到“隐藏之中,击你无形”。
此次印巴空战表明,巴基斯坦空军不仅成功击落印度“阵风”、苏-30MKI等主力战机,而且所用的PL-15E导弹具备强大杀伤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实战中被确认拥有AESA雷达和数据链功能,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在空空导弹领域的技术领先。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导弹残骸曝光后不久,央视军事罕见介绍了PL-15E的全套性能参数,这种“官方点头”的做法,让人不禁联想是否是对战果的一种变相确认。

▲珠海航展上的PL-15E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武器外贸上早已不再是“低端倾销”,而是“定制化输出”。这次巴基斯坦获得的可能就是“定向加强版”,甚至还有不排除临战紧急调配的“实战加强型”。对于那些还停留在“出口型=阉割版”思维中的人来说,无异于一记当头棒喝。
无论印度如何否认,无论坠毁原因如何“技术故障”,导弹残骸和战机失事地点都已说明一切。苏-30MKI和阵风这两款印度空军最引以为傲的战机,先后倒在巴基斯坦空军和PL-15E的联手下,而中国导弹的高性能雷达和数据链技术也借此机会首次实现实战验证。中国空空导弹的“名声”将随这枚残骸传遍世界,而下一波国产武器的军购热潮,可能就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