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安全隐忧、性价比滑落、汇率失衡、电子入境卡繁琐等多重压力,曾经的旅游王国正逐步失去东亚与东欧两个关键市场。
与此同时,越南凭借低价优势、基础设施升级与更快的政策响应,正在悄然取代泰国,成为东南亚性价比新霸主。
在这样的背景下,泰国政府宣布邀请300名中国网红与媒体重建形象。
然而,“网红救市”真的来得及吗?

泰国旅游危机浮现:中国、俄罗斯游客大幅流失,越南强势崛起
据泰媒报道,春武里府旅游联合会会长塔叻近日表示,泰国旅游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国与俄罗斯两大核心客源市场出现明显萎缩,大量游客转向越南、埃及等替代目的地,冲击已蔓延至芭提雅等传统热门城市。

塔叻指出,近年来泰国的国际旅游形象逐渐下滑,尤其在中国游客群体中尤为明显。
作为泰国第一大客源国,中国游客的减少已经从早期的旅行团消失,蔓延至通过OTA平台预订的自由行旅客。
目前,他估计近一半中国游客“消失”,其中不少选择放弃曼谷-芭提雅这条传统线路,直接转向更具性价比与安全感的越南等地。
旅游信心下滑的原因并不复杂:
从2023年暹罗百丽宫枪击案引发的恐慌,到中国演员在泰遭绑架事件激起的舆论风暴,再到近期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焦虑——这些事件通过中文社交媒体迅速发酵,却未见泰国政府及时有效应对,进一步放大了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欧洲游客的旅游季已结束,而原本强劲的俄罗斯市场也出现流失趋势。数据显示,前往越南与埃及的俄罗斯游客人数持续增长,部分航班已开始从泰国转向越南,进一步压缩泰国的国际航线流量。
塔叻直言,泰国当前已难以与区域竞争对手抗衡。例如越南,不仅劳动力成本低、酒店价格更具优势,甚至连包含24小时餐饮的酒店价格都低于泰国仅含早餐的酒店;
此外,越南在基础设施、人工景点、主题乐园方面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吸引中国游客的关键筹码。
数据显示,2025年3月,赴越南的中国游客接近70万人,而同期赴泰中国游客不足30万人,差距明显。
与此同时,日本也趁势发力,在日元贬值的背景下大力吸引中国游客,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竞争。
当前泰国旅游产业正处于关键十字路口:安全信任、性价比与政策响应速度将决定未来的市场走向。
如若不尽快修复形象、加强治理与区域竞争力,泰国或将在激烈的东南亚旅游战中逐步失去主导地位。

泰国出招挽回中国游客!拟邀请300名中国网红与记者赴泰宣传
5月5日,泰国旅游与体育部长索拉翁透露,自2025年1月1日至4月28日,泰国旅游业总收入已达9,520亿泰铢,同比增长4.73%。

尽管整体收入增长,但他坦言,中国游客数量仍在放缓,部分甚至已“消失”,目前旅游收入的主力正逐渐由远程市场游客(如欧美)取代。
为重振中国市场信心,索拉翁表示,下周将与中国驻泰大使举行会谈,探讨提升泰国旅游正面形象的合作方向。

私营部门建议,应正式邀请中国文旅部门官员访问泰国,并与泰方共同推动正面宣传。
事实上,早在5月4日,泰国政府已就相关提议与中国大使进行初步交流。 为此,泰国国家旅游局计划在5月推出一项名为“สวัสดี 你好”(Hello, Sawasdee)的重点项目,预计邀请超过300名中国网红与媒体记者前往泰国体验式采风,向中国市场展示泰国真实、积极的旅游形象。

索拉翁同时强调,泰国旅游政策已进行战略调整,不再单纯以游客总量为唯一绩效指标,而是更加强调“游客数量 + 人均消费”双目标。
他指出,中国市场虽一度遇冷,但通过持续与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合作、内容营销介入、稳步修复信心,仍被视为泰国旅游的关键增长引擎。
此外,针对国内市场,旅游部也已规划刺激方案,相关计划将在下周提交内阁审议,以同步推动内外双轮消费。

告别幻觉:泰国旅游的“黄金时代”真的过去了吗?
随着春武里府旅游协会坦言“中国游客几乎消失”、泰国政府紧急提出邀请300名中国网红与媒体赴泰宣传,泰国旅游业似乎终于开始正视“梦醒时分”的现实——那个靠中国游客撑起亿万旅游收入、动辄日均万人下机的黄金时代,可能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这一变化,不是突发性的危机,而是区域经济格局、游客结构、性价比逻辑多重变动后的自然结果。

中国游客“消失”,不是危机
当前中国游客减少的现象,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对泰国来说,中国市场不是消失,而是“断层”与“转向”——从2019年的大团、消费型、观光为主,转变为2025年以谨慎型、自主型、低频型为特征的新结构。
过去,赴泰中国游客习惯性地消费高端榴莲、疯狂扫货、占据大象营、挤满海滩。
但2025年之后,中国出境游逐渐回归理性,消费习惯转变、购买力下调。

全球经济本身也正面临增长放缓、失业、收入不稳等现实因素,旅游早已从“刚需”变为“可选项”。
游客不再是“来就花钱”,而是对每一笔支出斤斤计较、货比三家,甚至在意一张入境卡要填多久。
这正是泰国未能跟上的地方。

泰国的性价比,才是致命伤
长期以来,泰国旅游之所以吸引人,并非靠基础设施或行政效率,而是靠“高体验、低成本”的性价比模型。
但今天,这一优势正在瓦解。
泰铢升值失去汇率优势:
尽管近期有所回落,但总体仍强于疫情前的水平,兑人民币汇率让中国游客感到“贵”;
物价飞涨:泰国本地通胀叠加旅游恢复后过度抬价,导致酒店、餐饮、景区价格大幅上升;
体验未升反降:安全事件频发、交通拥堵、城市治理老化、服务水准缺乏提升,游客体验“贵但不值”。

加之,泰国近期推行的电子入境卡(TDAC)制度虽然意在提升管理现代化,但对于不熟悉操作流程的外国游客尤其是中老年人来说,无疑增加了入境成本与心理门槛。延伸阅读 ◢ 出大事!游客填写“泰国入境卡”后被骗钱,信息也泄露了!
这张卡,也许不是压垮旅游热情的稻草,但至少是一根极为烦人的荆棘。

东南亚“性价比之王”易位
越南旅游市场是高度弹性的,当目的地不再值得,消费者就会去选择别处。在这个逻辑下,越南的崛起就显得顺理成章。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游客赴越南数量达到70万人,几乎是泰国的两倍。
这不仅是营销的胜利,更是综合性价比竞争的结果:
价格更低:酒店含三餐、包接送仍低于泰国仅含早餐的基础价;
人工景点不断扩建:越南不仅有自然风光,还在模仿新加坡、迪拜、曼谷等地打造大型人造景点;
安全形象更好:相较于泰国枪击、绑架、交通事故频发,越南至少在安全新闻频率上“更安静”;

在吸引中国市场方面,越南政企合作更灵活,更懂得迎合“短视频经济”和“社媒口碑”。
越南此时的强势崛起,正让泰国原有的区域领导地位面临现实挑战。
所以,如今泰国“网红救市”是否为时已晚?
面对形势急转直下,泰国政府宣布将在5月邀请300名中国网红和媒体赴泰宣传“真实形象”。
诚意可嘉,但战略价值有限。
这项计划未必能扭转趋势,因为真正的问题不是“看起来怎样”,而是“本质上值不值”。
一位网红的体验再美好,也难以掩盖游客在机场排队三小时、填卡卡住、花高价吃普通餐的真实经历。
旅游不是PR项目,而是国民服务系统的终极检测。
此外,从长期角度看,仅靠短期网红曝光来驱动游客回流,不足以解决泰国旅游业的结构性瓶颈:
基础设施更新缓慢、安全治理薄弱、服务质量不稳定、服务创新滞后。

如果这些底层问题不解决,300名网红可能只是一次“流量过境”,而非“信任重建”。
泰国旅游业不缺风景,也不缺机会,但它越来越缺的是反思与升级的能力。过去靠“地理红利”和“成本优势”吃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
如今要想重新赢得中国乃至全球游客的心,必须真正从制度、服务、体验、管理、定价多维度重塑自己。
2025年的旅游战,不是靠谁喊得响,而是谁更能让人“花得值”。
而今天的泰国,仍在思考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