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才是当代年轻人真正的“贤者时间”(组图)




最近,社交平台上的一则视频让我对“跑步”这事儿全面刷新了认知——

做陪人跑步的“私兔”,最高能月入四万。

也许你听完了也会蠢蠢欲动,但不好意思,这个职业的门槛还真不低。

私兔,即“pacer - 私人配速员”是为马拉松跑者提供陪跑服务的专业人员。这相当于跑者的管家,如果你现在还不能理解小时候体考前老师告诫你的那句:“跟着前面人跑,准能行。”看看私兔的工作你就全明白了:

为跑者提供稳定的配速,也就是跟着跑的“陪伴”是基本操作。运动过程中还能为跑者递水,在恶劣气候来袭时为跑者挡风。有研究表明,配速员可使跑者成绩提高2-3%,十分重要。

这种提高不仅来自专业,也源自精神上的支持。

众所周知,甭管你平时跑不跑步,体育考试的经历也能告诉你——长跑的痛苦,尤其是你距离穿越终点线前1/3路程的撞墙期,是最难熬的阶段。

对于很多专业跑者而言,当意志力在“去他妈不跑”和“接着干”之间摇摆的时候,私兔的存在就像是举着微光灯笼的天使,能不能穿越终点线全凭他。

他是某种希望的象征。



@法海来了在给好朋友莎哥当斯兔跑完马拉松后有这样的感悟:

马拉松的意义有很多,陪伴朋友是其中一种。

这一新兴产业的生长,正是建立在某种不可名状的“希望感”上。

或许只有热爱跑步的人才懂,一场漫长马拉松的最后,有一个人时刻站在自己身边的意义。

私兔与跑者的同行,是人类的意志共振,就像儿时读过的英雄故事一样,勇士在坚持下来之前都是普通人,是信念感和希望感让他们蜕变。

跑步亦然。

事实上,没有一场跑步,跑者不是在肌肉酸痛中体味痛苦。但也没有任何一种支持,抵得过在意志力快要崩溃时的那句“跑下去”要迷人;更没有哪一种成就感,抵得上体力与精神即将双重崩溃时,操控自己、抖擞精神,再冲过终点线的快乐。



这也是我观察了许多跑者之后得出的结论:

跑步的意义并不在于打破多少次纪录,而是在挫败的现实生活中,找回自己微小的主动权,创造属于自己的频率和节奏。

而在跑道上遇见同行者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人重新体会希望感。这是人类灵魂间的隔空击掌,是可以在无数痛苦时刻反复提取的力量。



我赌你的朋友圈里,至少有一个每天晨跑夜跑晒打卡的人。

不管是在纽约的哈迪逊河旁画圈,还是在北京朝阳公园的小怪兽打卡,跑步正在成为全球年轻人的流行运动趋势。

比起其他运动,跑步称得上是一项低进入门槛的“全民运动”。



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是早晨人潮汹涌的街道或是夜晚静谧的公园,只要想跑,穿鞋下楼。随时都可以开始。

然而,比起其他运动,跑步也是一项“最孤独的运动”。

因为你只能自己跑。

没有哑铃也没有辅助,唯一的器械就是你自己的双腿,你的心肺就是你自己的发动机。

跑步是个体独自的修行,你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沉醉在巨大的心流当中,感受空气和树木都在为你欢呼。

村上春树说,跑步其实是一次对自我的凝视:

“希望一人独处的念头,始终不变地存于心中。所以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的时间,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交谈,说话,只需眺望风光,凝视自己便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



这也是为什么都市年轻人如此需要畅快地跑步。

对于这群目前世界上压力最大的人来说,跑步或许是最低成本的免费快乐。

他们困在水泥盒子与地铁线路里,早上上班看不到朝阳,晚上加班看不到夕阳。健身房里的器械永远要抢,外卖盒子和短视频占据了无数个加班后报复性熬夜的夜晚。

只有跑步的那一个小时,是年轻人在一座城市的心脏中进行一次深呼吸,是冲破写字楼之后的一次用尽全力的大喊,也是用身体完成的一次对世界的微小对抗。



@悦悦笑起来有虎牙,上班是穿白大褂的康复科医生,下班是装备齐全的越野跑者。

在白墙和消毒水的医院里,她一抬头就是写不完的病历本和开不完的会。哪怕月薪几千,她也要靠加班调休挤出越野跑的时间,在工位和跑道之间找回生活本身的意义。

在徽州比赛途经民房时,她遇到一位笑眯眯的奶奶,听到一句话:“小姑娘,跑这么快,山上有哪些花有没有看清呀?”

那一刻她明白了:跑步的意义不在配速和成绩,而是走出门,才能看到世界更丰富的切面。学者项飙说的“我们失去的附近”,其实在跑步中可以悄悄找回来。



脱下白大褂,换上跑鞋,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她在山林间奔跑,甩开了白墙、监护仪,还有都市生活的一切枷锁。

越野跑像是人生:路陡、路险、障碍密布。可风景,也只在那些咬牙挺过的地方。

她说:“越野跑的跑道和生活很像,没有尽头的上坡下坡,随机出现的草木障碍,但正是这些“不可预判‘的坎坷,像生活一样,难却迷人。”

跑,让她更像她自己。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冲刺,也是所有困在水泥丛林中的都市人的共鸣。在格子间里的你我他她,都想在下班倒数时刻,背起背包,0帧起跑,只希望逃离的速度再快一点。

最开始,许多年轻人只是为了减肥或解压才选择了跑步。

别管为什么起跑,但只要沾了这项运动,没有一个人能逃得过多巴胺的奖赏。

曾经有一位媒体人这样说:“没有人会因为跑步爱上你,但你会在跑步时思考自己爱什么。”

更深一层,跑步是这个赛博前夜时代的禅修。裹挟在信息洪流之中的人类,总会有失控的无力感,而跑步,可以通过对身体和意志力的体验,重获人类最原初、最真实的一种“自我实现”感,就像是婴儿说出的第一个单词一样,令人兴奋。



年轻人痴迷跑步,新一代的中年人更是跑步大军的中流砥柱。

他们大多是被健康焦虑推向跑道的。

56岁的@周1Z跑起来就是其中一员。

从24岁开始,周阿姨这30年来经历了不少病症,是一个标准的药罐子。类风湿、慢性支气管炎、换季咳嗽、急性胰腺炎占据了她的大半段人生。

直到2018年,她检查出右肺磨玻璃结节。她知道自己不能再耗下去了,于是一场自救开始了。

2022年5月15日早晨,周阿姨第一次冲出家门。一开始,她根本跑不了几步,走路都会大幅度喘息。过了一个月,周阿姨发现自己竟然跑下了5公里。到了10月份,她发现跟随自己多年的换季咳嗽痊愈了,甚至连曾经刷爆了的医保卡都尘封了3年。

跑步不仅是治愈周阿姨的良药,更让她交到了2万个“新朋友”。

她喜欢拍视频聊天,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在周阿姨眼里,大家都是“跑友”。

在她的主页上,每个视频封面,都是她和煦明媚的笑容,眼里闪烁着只有热爱运动的人才懂的喜悦之光。跑步让她收获了全新的人生,而她也发自内心地希望,将这份平和又明亮的欢喜,分享给更多人。





她的乐观让她成为跑友圈子里的一座灯塔。

在周阿姨的评论区里,你能看到全国甚至是全球各地的跑道。

从湖边到田野,从公园到山景。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到加拿大和西班牙。网友们在她的评论区里打卡跑步,或是地球的另一端陪她跑10公里,隔空约跑。有人因为看了周阿姨的自述,第二天直接开始下楼跑步,从宅男宅女蜕变为合格跑友。

有一位新疆的网友说,如果自己坚持下来了,就要当面去北京和她见面,和她“面基”道谢。还有一位年轻网友看了周阿姨的跑步视频,开始带着更年期的妈妈跑步。

这场跑步大冒险,始于周阿姨对疾病的抗争,但后来,却变成了一群人惺惺相惜的故事。

就像安部公房笔下的绳与棍——最初,她是一根孤独对抗命运的棍子,独自向着困境挥拳。而在坚持奔跑的路上,那些回应她、与她隔空击掌的人们,借道平台连结成绳,在各自孤立的生活里,编出了一张坚韧的网。



不只是老人,还有一些特殊的朋友,没有放弃过跑步的梦想。

@刀锋跑者调调,是一位截肢的残疾人。

先别急着同情,如果你见到了他的刀锋假肢,你会跪着求合影。

他活脱脱像是从好莱坞电影里杀出来的赛博战士。



@刀锋跑者调调并不是因为意外才失去一条腿的——是他自己签字选择了截肢。

一次意外脚伤之后,医生给出的建议是终生坐轮椅。只要不参与任何剧烈运动,一辈子坐轮椅也能安然度过余生。

但他偏不。

2017年1月25日,他签下了截肢同意书。

原因简单得令人敬佩:他不想余生在轮椅上坐着。他想跑,想跳,想扎进阳光和新的天地。



旁人都觉得,失去一条腿的他应该做一份更安全的工作。但他拒绝遵循常理。

他辞去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选择成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

从北京到广东,他见到了形形色色的残疾人运动员。有脑瘫患者,有盲人,有肢体截肢者。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用残缺的身体坚持着自己的热爱。

自从他在小红书更新自己带着刀锋假肢跑步的内容,有不少人为他喝彩,也发自内心提出一个疑问:“你为什么一定要跑步?”

他开玩笑似地说:“穿上刀锋假肢没办法走路啊,我只能跑步”。

这个玩笑其实是真话。刀锋假肢的特点在于,走起路来可能会因为假肢的弹性原因一瘸一拐。但跑起来就顺多了,甚至越快越顺,就像老天爷开了个玩笑一样,“想不励志都不行”。

刚戴上假肢的时候,他连8米都跑不出去。结合一系列训练之后,他的800米都能跑出2分47秒的成绩,这个成绩甚至比大多数普通人都快。

为了驯服这条“新腿”,他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在他被截掉的断腿之上,大腿肌肉练得异常结实,线条甚至比许多健全人还要强壮。

别人跑完都在拉伸,只有他在路边脱下刀锋假肢,倒出假肢里渗的汗水。

跑步完整了他的人生,也深深触动了跑道上的其他人。

一开始大家只是被他的刀锋假肢"帅了一脸",后来才发现,他的成绩非常优秀,总是跑在大家前头。

每一次越野跑和马拉松比赛之后,不少人在他的评论区"打卡":刚刚比赛,你在我前面跑,我看到你了,下次比赛我一定要和你合影!



这样的声音也在影响着他的家人。最开始每次回老家,妈妈看到他的假肢,都会想方设法帮他多遮掩。他知道,妈妈害怕旁人异样的眼光。

“县城很小,真的很怕朋友知道,父母也是,他们也不想让自己的朋友和同事知道他们的孩子少了条腿。”

后来,他换上刀锋假肢练习跑步,参加马拉松比赛,越来越多声音和力量涌入,妈妈也终于放下了,甚至跟着他一起去跑步。

他问妈妈,“今天和你儿子出来,不好意思了没有?”妈妈坦荡地回答:“没啥不好意思的。”母子两人终于都开怀地笑了。

在国际残疾日那天,@刀锋跑者调调选择出门跑个五公里。不为别的,他只想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不要躲起来。只有改变先自己的心态,才能改变世界对残疾人跑者的偏见。

跑步,让他完成了从自我抗争到拥抱世界的旅程。

这项运动让他在命运面前重新站稳脚跟,也赋予了他穿越外界偏见、坚持向前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一件事:

如何在孤独的奔跑中,和那些同样在泥泞中前行的人,隔空击掌。



调调的故事是某种时代精神的切片。

在上一个商业时代,人们总会沉溺在各种大人物叙事之中。但科技与流量的赋能,让这个时代更显多彩,它让个人宇宙化,宇宙个人化成为可能,即便你不是一个大人物,但在加持下还是能将生命力实现某种绽放。

在调调的小红书账号上,他参加的无锡马拉松获赞最高,在评论区里,有这么几条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打动人心。我相信留言的每一个字都是真挚的:

你觉得跑者最高的荣誉是什么?

是快吗?

不,我觉得是坚强。

在这一刻,他成了精神意义上的私兔。



精神意义上的“私兔”不止在以一种形式出现。

如果你一直站在城市景观或公园的任何一条有人跑过的路上,会惊讶于人们起跑的“故事能量”:有人在追逐,有人咬牙坚持,有人笑着流泪。

这也是跑步的迷人之处,在成为一项运动之前,跑一直是一种状态,欣喜的,急迫的,逃离的,心之所向,就是跑道。

发生的地点不一样,但它们都闪耀着微小而持久的能量,并不会随着一次次终点的抵达而消散。它们悄悄延续着,穿过城市、季节和人群,以某种难以言说的方式,相互照亮着彼此。

在小红书,有一个冷门账号,叫做@今天跑步的人bot。

就像藏在城市角落的一座小小的跑步人的checkpoint,记录下那些不曾被留意的,“隔空同频”的奔跑瞬间。

通过测速仪的镜头,你能看到:

在重庆的街头和北京的公园,同一天,有大爷们挥舞着国旗“为中国而跑”;



在北京台风来临暴雨滂沱的日子里,小伙子和老头子一样,淋湿全身也不肯停下脚步;在每天中午1点的朝阳中心岛,总有同一个穿着短裤的中年男人准时出现,用同一个姿势跑过他的一天。

除了专程来跑步的人,测速仪还记录了路过的形形色色的个体。

 

有时是急着送单的外卖员,有时也是急着去执行工作的安保小哥。还有那些总是闯进镜头的孩子们,不为跑步而来,脚步却总比成年人轻快百倍。

 



当我们获得某一种“上帝视角”时,个体的“孤独”因为相似的联结而被逐渐消解。

 

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奔跑。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在与你同频地坚持着。

 

这些从未遇见彼此的“隔空相遇”,和跑道上真实发生的每一次“一小段擦肩”一样,是微小但真切的联结,不动声色,却比想象中更有力量。



另一个有趣的事实:人们常常很难看到自己(奔跑时)的样子。

 

bot的运营人员发现,每天都有固定的跑友来"蹲照片",有人甚至已经混成了"熟脸"。

 

没有职业摄影师跟拍,没有掌声和聚光灯,只有一个个孤独却坚定的身影,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同时起跑,同时喘息,同时咬牙冲刺。

 

值得纪念的,从来都不止是高光时刻。



只要你跑起来,世界就是跑道,永远是运动的,向前的。这种动势不被标签固化,它只有跑起来的虎虎生风。

在你未曾察觉的时刻,许多人都在注视着你奔跑的模样。这像极了某种意义上的《史记》。

就像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历史时,除了参考官家正史以外,也会参考稗官野史的杂谈笔记。这个账号就像是后者,当未来人类研究当下这个时代的时候,无论用什么概念定义,都会有这么一句话:

那个时代,很多人,都在用力地跑着。





跑步可以是一个人孤独的心流,也可以是人与人连接的桥梁。

不同时空,北京上海杭州,每个跑道上都有新的 PB 诞生,都会有新的跑友加了微信。

在全国各地的跑团之中,没有学区房和股票,没有大厂病和算法,只有剥离社会身份的一个个跑者的喘息声。跑道之外,彼此陌生;跑道之上,只有一个节奏的共振,他们来自步点,也来自心脏。



配速不同跑道不同,但我们的频率一样,我们对待人生的方式相同,那就是跑。

在全国各地的跑团中,@黑暗跑团或许是最特殊的一个。

在这个特别的跑团里,成员大多是视障跑者。

志愿者与跑者之间,用一根跑绳连接——他们是彼此的“私兔”,也是彼此的眼睛。志愿者为视障跑者开路,陪伴他们跑完整场马拉松,只为让更多视障朋友走出家门,奔向梦想。



在3月的无锡马拉松赛场上,@黑暗跑团再次出现在镜头里。

42.195公里的路上,志愿者摇铃指引,跑绳紧绷不松。橙色T恤在雨雾中燃起万千星火。志愿者们说:“跑起来,我来做你的眼。”

不少普通跑者受到了触动,加入培训,立志成为“五星陪跑员”。

一位网友感慨:“这就像余华带着铁生在跑步——人类的友爱,就藏在一次次托举和互助里。”

在马拉松的现场,不只有他们:

有坐着轮椅爬向终点的爷爷,有体力透支仍匍匐前进的选手,有穿着“中国老兵”T恤的退伍军人——生命力的万千具象,在这里奔涌。



小红书博主@建哥跑瘦了,也记录过这样的“跑步搭子”。

在北京奥森公园,他偶遇两位拉着跑绳的人——其中一位,是60岁的周玲阿姨,视障跑者。

眼睛失明后,周玲阿姨曾一度放弃跑步。直到志愿者找上门,连哄带骗地拉她回到跑道上,才重新感受到迎面而来的风。

一开始,她只能在志愿者陪伴下跑1公里。如今,她已完成7次全马,最好成绩5小时13分钟。



跑步是天生的热血番,马拉松更是一个天然的表达场,路过马拉松比赛现场,就算是最冷漠的人也会为坚持的人加油。

你还千万别不信。今年3月的无锡马拉松,就体现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最质朴也最热血应援的时刻。

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有两个。当天现场很多给跑者加油的志愿者,都是打工的年轻人,其实时间到了就能走,但其中很多人嗓子喊道冒烟,却非要坚持喊完最后一个跑者冲过终点线。

路过的网约车司机也被气氛感染,一边下车加入加油队伍举着“跑不动就打车吧”的牌子给自己打广告,一边为身边的跑者高声呐喊。



在这场跑步活动中,加油不仅是一种氛围,更是具体的连接。

在比赛开始之前,全网网友通过小红书为50名跑者定制了专属应援牌,小词整的都挺有意思:

从“拿出你追前任的速度跑”,到“我在上班,你替我好好跑”,这些应援词虽然有点幽默,但却带着温度,他们让跑者不再是抽象的号码布,而是具体的、坚持的人。



我们都知道,东亚文化是非常含蓄的,“加油”这两个字在平时很难说出口。

但马拉松就是一个如此神奇的场域,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肆无忌惮大喊加油的地方。

它能让所有人都不再害羞。你会被现场的气氛和汗水带动,忍不住跟着大家一起加油,这种感染力没什么道理可讲,就是因为这是人类在奔跑时原生的魅力。

对于跑者而言,路边陌生的加油声甚至比能量胶还管饱。跑崩的时候,路边群众的热情让他们感觉“走都对不起人家”。 

跑步的魅力,不只是冲线的荣耀,也不只属于专业的跑者。

它属于所有人,只要你跑起来,就能感受到原始的生命力和善意:彼此托举,互相照亮。



这种打破所有身份年龄边界的“魔力”也放生在赛道外。

今年4月小红书在北京和上海发起的“冠军早餐跑”就算一个。

早餐跑(Shake Out Run),原本只是马拉松前的小仪式。轻松跑上五公里,不拼配速,只为舒展身体,熟悉气候与路线。但在这场早餐跑里,它成了一场城市清晨的秘密聚会。

起跑线旁,左边是刚卸完货、换上球鞋的卡车司机,右边是全国女子马拉松冠军张德顺;上一秒还在为还债发愁的峰哥,一边笑着,一边教大家“三低跑步理论”;另一侧,刚打破纪录的冠军选手,也为了和你较量几步,朝裁判挥手:“等等,我鞋带还没系好!”



在这场以跑步为名的聚会里,身份不再重要,人们都是同一片晨光下,一起呼吸、一起出发的人,他们用呼吸和脚步连接彼此。

而对于忙碌的职场年轻人来说,这场活动还有另一重意义。

如果不是晨跑,忙碌的打工人,或许很难再有机会再体会到菜市场的喧闹、早餐摊的炊烟、上学路上小孩和大爷大妈的匆忙——这些城市最真实的脉搏。

而跑完之后,当大家散落在街角早餐铺,咬下第一口油条或面包时,他们也打烂了社会时钟,从里面走了两个小时:

偷来时间,也偷回了自己。

冒险从不止步,早餐跑还在延续,在即将开始的兰州马拉松赛前,马拉松冠军吴向东将和大家一起跑,无论你是普通跑者还是学生跑步爱好者们,都可以在小红书搜索“跑了就友”报名,和冠军与赛博神人来上一场跑步奇遇记。



同样的“破壁”也发生在冠军们的小红书直播间。

本来是想请世界冠军为大家讲解跑步中面对的姿势技术问题,避免受伤。

结果愣是被小红书网友玩成了“抽象鉴跑大赏”。

在巴黎奥运会创造中国男子马拉松历史最好成绩的冠军运动员@吴向东,面对的连麦问题,让他当场表演破防。

博主@国产收音机问出了那个“所有人都难以启齿的问题”:跑步的时候突然想拉稀怎么办?

和大学生连麦,结果对方一直追问怎么从800米体测活过来?冠军只能笑而不语,因为800米对大学生难如登天,对运动员小菜一碟。



还有人拿着网上流传的“八步赶蝉”视频问张德顺:

“800米和1000米能八步赶蝉那样跑吗?”

冠军本人表示自己从小就会,无师自通,甚至直接站起来给大家表演了一段八步赶蝉。



而另一边,何杰一本正经地分析漩涡鸣人的跑步姿势会对膝盖产生什么伤害,贾俄仁加开始鉴定孙悟空刚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段精彩场面的跑步姿势,并得出结论:猴哥适合练短跑。

要么说体育生起号就是容易啊。





跑,是我们的本能。

人类天生就会跑步,因为跟生活有关的所有状态,都蕴含“跑”的意向。

越野跑是生活。

GPS的规划再完美,现实的残酷都会把你按在地上摩擦:陡坡、滑石、荆棘密布,障碍重重;阴雨、闷热、怒风肆虐,未来无常。

但一旦踏上越野赛道,你就只有一个选择——跑下去。跌倒了就站起来,迷路了就寻找方向。

当无常成为日常,也就脱敏了,专注了。你不会焦虑,不会抱怨,只会本能地透着密林的光,向光而行。

穿过密林,跑下去。

马拉松是人生。

我们孤独起跑,擦肩而过,有人陪你一程,有人只留下一声加油。这些片段,也许短暂,却是穿越42.195公里前最珍贵的宝藏。

在最后10公里的撞墙期,疲惫与希望循环交替。你慢慢明白,路途会折磨你、摧残你、让你想逃离、想放弃。但这些痛苦,最终都会成就那个穿越终点线的自己。

很多人不了解跑步,总爱坐在空调房里,幸灾乐祸地看着赛场上“自找苦吃”的跑者。其实,真正跑起来的人,根本无暇去想别的。

《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40%的人专注在步调与距离,32%的人抱怨疼痛,28%的人注意路边风景。

村上春树说,跑步既是锻炼,也是隐喻。在长距离跑步中,唯一的对手是自己——是过去那个犹豫、软弱、渴望放弃的自己。

这也是现代生活的一种隐喻。

我们生活在一个焦虑与愤怒叠加的时代。有人躺平了,有人颓丧了,很多人面对人生整条赛道举手投降了。

但无论怎样,生活终究要跑下去。在很多人停滞的时代里,哪怕只是跑起来,都是最珍贵的力量。

关注自己,甩掉配速焦虑和比较焦虑,我们就能在每一次呼吸与心跳中,与千百年前自由奔跑的灵魂共振。

从古希腊那位长跑信使,到今天跑道上一个个疲惫又坚定的身影,每一次抬腿落脚,都是在人类历史中击掌。

跑步从来都是一个人的事,但发光的是,在重叠抑或平行的跑道上,一小段刚好“同频”的并肩同行。

每一次喘息,每一次前行,都是一颗灵魂在泥泞与希望中奔跑。

他们孤独而坚定,微小却灿烂——像群星一样,在无边黑暗中,彼此照亮。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