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对提丰系统那么敏感?这是因为
1)提丰系统可以随时机动,不容易被摧毁。
2)可以发射超高速的SM6反舰导弹和亚音速但是行踪诡秘的战斧V反舰导弹。
3)也可以发射远程战斧巡航导弹攻击内陆。这些导弹都有躲避雷达的功能。过去几十年战果累累。很难搞。
↓↓↓ 共 8 条评论 ↓↓↓
中国必胜的优势。
1)本土纵深广,防空、反导、电子战体系层层叠加,能消耗并拦截有限数量的巡航导弹,相比之下,美军在日基地却是固定靶点,一旦冲突爆发,转瞬间就会被火力覆盖。
2)中国火箭军与空军导弹库存庞大,足以进行饱和打击,美方区区几套提丰根本无法改变战场态势。
3)制海制空优势已经形成,东风系列反舰弹道导弹、远程轰炸机、无人机蜂群等配合,可以压制岛链内的美日舰机活动。
就看谁能在补给链、纵深打击和战场持续力上占优势,这些恰恰是中国的长项。
解放军有多种可行的技术路径(反舰弹道/超音速反舰导弹、电子战、潜艇与反击打击链、网络与情报优势等)来限制或压制Typhon Weapon System的效用。在中国射程范围,不难搞。
鹰击-12等超音速/高超声速近海反舰/对地导弹,用于对付发射平台与护航战力,缩短反应时间,增加防守难度。
通过干扰、压制甚至毁伤美方雷达、通信与制导链,降低Typhon发射监测、导引与目标识别的有效性;PLA在EW、对抗卫星链路和近海信号对抗上投入明显。SEAD/电子战是中国反制的核心手段之一。
中国已有针对海上大目标的反舰弹道/弹道式武器(比如 DF-21D、DF-26 等),能对远海作战舰群形成威慑与打击能力,逼迫美舰分散或增加防护成本。
如果中国能切断或干扰其传感器链路、拖延数据融合,所谓远程打击就会大打折扣。
单套Typhon能携带的导弹有限,能否形成饱和突防取决于部署规模与补给链。大量发射需要配套的运输、再装填、掩护和弹药保障,这些都是脆弱点。
机动性能提高生存概率,如果在运输、后勤补给、指挥链路、雷达/卫星/无人机等情报监视与侦察(ISR)网络等环节,一旦被长时间盯上或在集结期受到情报优势,就会成为打击目标。
Mid-Range Capability, MRC在局部精打细击中有成功案例(主要是对地精确打击),但在面对具备完善防空与电子战能力的对手时,突防效率会大打折扣。
对海打击的成功也高度依赖于传感器链路与目标识别信息的可靠度。把过去战果直接推广到高强度大国对抗,例如中美台海是不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