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川普选择性的赦免关税一样,就是在关税战中尽量减轻对自己的伤害。但是美国政府还是要明白讲的,不能暗箱操作。至于谁更疼现在真实看不出来。我在美国也没看到物价飞涨,主要是存货还没卖光。等到囤积的货物卖光了,必须品的价格肯定要上升,比如柴米油盐。非必需品可能就断货或者缺货涨价了,比如时装,玩具,游戏,电子产品。让我分析一下双方的自信来源。
中国是觉得我有生产能力,如果你不买我就卖给别人,哪怕便宜一点儿。再其次是减产,或者转产。这个逻辑的问题在于中国对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是顺差,就连发达的欧洲都很难在不影响自己经济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进口,中国的过剩生产能力谁来用?至于内需,首先就是老百姓要有钱。但是中国并没有给老百姓发钱,而是继续把钱撒给生产企业。
美国的市场大,所以觉得如果你不卖我就找别人买。而且很多中国产品不是必需品,少买点儿正好放缓之前过热的经济。但是问题在于到其他国家生产需要时间,而且解决不了打贸易战要解决的问题。唯一可以解开的是新的生产国家贸易壁垒比中国低,美国的其他产品可以通过这些国家人的收入提高而提高。这个有风险,就好像80年代美国企业看好的中国市场并不存在,中国也没有因为经济强大了而改变政治制度让经济政策更有预测性。
所以说现在很难判断最后谁更疼,谁先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