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6楼::
我往外倒腾过一些工业设备。质量是一方面。有时候,有人说,没有不对的质量,只有不对的价格。但至少还是要能用吧。比质量和价格更重要的是态度,售后和技术支持的能力和响应速度(最好是本地化的,至少需要一个懂行的联系人)。没有这些,无法得到客户的信任。要想再把生意做得好一点,最好是有自己的支持网络和更更重要的,销售网络。否则就一直只是给人(国外经销商和国内生产商)做嫁衣。
你说的服装贸易,水泥,建材,对于技术支持的要求可能低一些,但也是很需要行业经验的。中国货要走出去,“前端”还是很重要的。海外华人愿意深入行业的话,可以做好一部分前端的工作。
从我较为了解的行业来说,中国货出口是越来越多了。本来嘛,机电产品也是中国出口的支柱之一。专业设备领域,国外对于中国货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厂商和国外合作伙伴的支持能力也越来越强,但有两个因素使得这个生意难做了一些:1,国内同类厂商增加,产品同质化,价格战恶性竞争,有时有些产品质量劣化,擦屁股的事儿多起来,也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形象。客户/经销商选择供应商的面广了,客户,经销商和厂商的合作关系信任关系受到挑战。但总体上国内厂商的水平在提升,从技术到支持都在提升,国内的外贸人才也渐渐与技术人才结合,一些坚持质量坚持技术开心,产品灵活性,适应性强,舍得花钱做售后的公司也逐渐脱颖而出,作为国外经销商/中间商,只要时时跟踪国内行业情况,抓紧优质厂商资源,这个问题还是有解的。但强大起来的国内厂商也会试图构建自己的海外销售支持网络,或去寻找其它更有实力的(洋人)经销商,这时我们又不得不时时留意有前途的国内小厂商,在帮他们开拓海外市场的初期投入一笔,中期收获一笔,之后如果自己在海外的实力没有相应上升的话,就只能再去找下一家国内新兴厂商。我感觉在洋人圈里,跟洋人经销商抢饭吃,还是很不容易的。国内有巨大的市场规模支撑(天天有新老厂子开了倒,倒了开,各种关系就在不停更新换代),一些经销商舍得花大钱做前期推广,但国外市场就这么成熟稳定甚至还在萎缩,所以少有人舍得在国外做大营销,那点成熟市场,人家的关系网已经很稳固了,我们和中国的一帮年轻人,扯不开他们的老网。当然国外也有新兴市场啦,但对于做发达国家市场做惯了的人来说,再回头去印度啊,非洲啊,中东啊这些地方去闯市场,还是有点不情不愿的。感觉就像早年收保护费的好不容易上了岸过上了几年安稳日子,一把年经了再叫他回去街头拼杀,就算有心也无力了啊。
其实刚才也提到了,第二个海外生意难做的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萎缩。他们发现自己造,不如外包给中国造,使得他们对于中国工业设备的需求经常只限于一两台做试验,做试生产,做工艺探索和设备改进之用。没有规模支撑,天天折腾新设备新想法新设计,力气花了一堆,最终单子都下到中国代工厂那里去了。做这样的经销商/中间商,没有奔头啊。还不如直接委身给老外公司干活得了,靠着洋人有时还能在国内狐假虎威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