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血栓无征兆!记住这些要点

来源:扬子晚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吕志勤

血栓,被称为血管里的“沉默杀手”,它悄悄形成却极少发出预警信号,一旦堵塞关键血管,可能引发脑梗死、肺栓塞等致命后果。临床中绝大多数血栓在形成初期毫无症状,等到出现肢体麻木、胸痛、头晕等表现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掌握血栓的预防要点,才能真正远离威胁。

为何血栓如此“隐蔽”?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

血栓的隐匿性源于其形成的特殊性。无论是动脉、静脉还是心脏血栓,在早期阶段,血栓体积小且未完全堵塞血管,身体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尤其是静脉血栓,约50%的患者在血栓形成初期没有任何症状,而动脉血栓在斑块破裂前,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易被忽视的疲劳感或隐痛。

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办公室发布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质量评价与管理建议(2022版)》显示,近十年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住院率从3.2/10万人飙升至17.5/10万人,且内科住院患者VTE高风险比例达36.6%,外科患者更是高达53.4%,但采取合理预防措施的比例仅为6.0%—9.3%。这一数据充分说明,血栓的高发性与低预防率并存,且因症状隐匿,很多患者错失了早期干预时机。

远离血栓的4大核心要点,从日常筑牢防线

优化生活习惯,打破血流瘀滞“陷阱”

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尤其长期久坐、久卧会导致血液有形成分沉积,加速血栓生成。

日常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做扩胸、转腰、踢腿等简单伸展运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长期卧床者,每天坚持做踝泵运动(脚尖交替勾起、放下,每次10—15组,每天3—4次),搭配腿部按摩,助力下肢血液回流。

长途出行(乘车、坐飞机)时,避免久坐不动,每隔1小时起身走动,或在座位上做勾脚、屈膝动作,同时穿着宽松衣物,避免压迫血管。

调节饮食结构,降低血液黏稠度

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合理饮食能从根源上改善血液状态。

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食物摄入,避免油炸食品、糕点、腌制类食物,防止脂质在血管壁沉积。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菠菜、燕麦、玉米等,帮助调节血脂,促进肠道代谢。

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水分摄入,优先选择白开水、淡茶水,避免用饮料代替,稀释血液浓度,促进废物排出。

适量摄入深海鱼、坚果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降低血液凝固风险。

严控基础疾病,消除血栓“温床”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会持续损伤血管内皮,破坏血管正常结构,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温床”。

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损伤血管;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管理、运动或药物,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侵蚀。

高血脂患者定期检测血脂指标,重点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危人群需将其控制在1.8mmol/L以下,必要时遵医嘱服用调脂药物,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坚持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强化血管功能

不良生活习惯会直接损伤血管,而科学运动能增强血管弹性,二者结合可显著降低血栓风险。

运动方面:每周坚持3—5次有氧运动,选择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方式,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以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为宜(最大心率≈220-年龄),避免过度运动。

戒烟限酒:烟草会释放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栓形成,需坚决戒烟;过量饮酒会扰乱凝血功能,升高血压和血脂,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酒精,建议尽量不饮酒。

这些高危人群,需重点警惕血栓风险

优基础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颤动、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易受损,血栓风险较常人高3—5倍。生活习惯不良者:长期吸烟、过量饮酒、肥胖(BMI≥28kg/m²)、长期熬夜者,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熬夜打乱抗凝因子合成。

特殊场景人群:术后或外伤卧床者、孕产妇、60岁以上老年人,术后卧床导致血流缓慢,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病。

血栓的隐匿性让它成为潜伏在身边的健康隐患,但只要牢牢掌握以上4大要点,从生活细节入手,就能有效降低血栓风险。预防血栓的关键不在于“治疗”,而在于“早干预”,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为血管健康筑牢防线,真正做到“一生无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