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Reddit上一个吐槽“合法敲诈”费用的帖子,迅速引发数千人共鸣——从高到离谱的护照费,到出门必交的过路费,再到网购时突然蹦出的附加费,这些甩不掉的日常支出,正在把普通澳人逼出“费用疲劳”。

而这一切,还是在澳大利亚生活成本危机持续发酵的背景下。
当房租、房贷、日常开销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气,这些“隐形刀子”般的收费,更让民众觉得“被按在地上薅”。

最常被抱怨的项目包括:澳大利亚护照费用高昂、主要公路的通行费、印花税,以及在网上购买服务时附加的高额附加费。
还有人指出,单是上下班交通成本已经在不断上升,而公共假日期间儿童中心关闭,却仍需支付托儿费用,也让家庭压力更大。
整体情绪非常明确——在持续的生活成本压力下,澳大利亚人几乎从各个方面都感到被“挤压”。

Bright Path Capital理财顾问诺亚·卡波扎(Noah Capozza)指出,这种不满不仅仅关乎金钱,更关乎信任。
“隐藏费用和意外收费会破坏消费者信心。你会觉得自己被操纵了。缺乏透明度会削弱品牌忠诚度,一旦消费者失望,他们很可能永远不会再回头。”

卡波扎表示,“费用疲劳”正在澳大利亚蔓延。消费者面对意外附加费和不透明定价感到疲惫不堪。
“生活本就压力大,人们很忙。他们知道大多数人不会质疑小额费用,也不会花时间去比较各种选择。”
他建议企业采用“全包定价”模式——即在一开始就明确总费用。
“这样可以建立信任,让消费者清楚预期账户会被扣除多少费用。澳大利亚人应当更强烈地要求这种透明度。”
“买完单才发现多收10刀附加费,问客服只说‘系统自动扣’”——这种糟心经历,在澳大利亚并不少见。
Finder平台的最新调查数据,把这种不满摆上了台面:在1000多名受访者中,53%的人曾因“事后加价”的附加费恼火,按这个比例推算,全澳约有1130万消费者遭遇过类似情况。
调查还显示,过去一年中,七分之一的人曾因不合理附加费放弃购买,另有20%的人考虑过放弃。
更隐蔽的问题是“不知情扣费”。有1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根本分不清交易时是否被收了附加费。

不同年龄段中,年长群体对这种“糊涂账”更敏感:近六成X世代(40-55岁左右)和超半数婴儿潮一代(56-74岁左右),都明确表示对隐藏费用感到愤怒。
Finder个人理财专家萨拉·梅金森(Sarah Meginson)指出,经济压力正在重塑澳大利亚人的生活节奏: “人们比以往更努力地工作,仅仅为了应付房租、按揭、日常购物、能源账单等基本开销,几乎没有余力去实现人生大目标。买房、组建家庭、筹办婚礼曾经是人生里程碑,而现在对很多人来说,这些目标遥不可及。”
近四分之一的澳大利亚人(23%)已经因为优先考虑日常开销而推迟了重要人生事件,比如梦寐以求的假期。
在网友的吐槽清单里,几类费用常年“霸榜”,堪称“压垮钱包的最后几根稻草”。
首当其冲的是全球最贵的澳大利亚护照。

十年有效期的澳大利亚护照费用为412澳元,自2024年初以来已上涨两次。如果需要紧急护照,还需额外支付两天加急处理费300澳元,或五天快速办理费104澳元。
消费者行动法律中心(Consumer Action Law Centre)首席执行官斯蒂芬妮·汤金(Stephanie Tonkin)表示,随着更多交易转向线上,隐藏费用的可能性在增加,人们因此感到愤怒是合理的。
“这些叠加的隐藏费用已经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尤其是在经济压力本就很大的情况下。这也削弱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特别是当他们没有选择权时。”
根据澳大利亚消费者法,无法避免的费用必须提前披露,不能隐藏在条款细则中,但很多公司仍在“打擦边球”。
汤金呼吁消费者通过向监管机构(如ACCC)投诉,并支持价格透明的企业来反击隐藏费用。她强调,一个公平的系统应当明确显示所有费用,并为客户提供免手续费支付的方式。
她还提醒,养老金领取者、失业者或健康状况受限的人群,更容易受到隐藏费用的冲击。
卡波扎指出,澳大利亚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费用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但这种“习惯性接受”只会让收费企业受益。
“需要公众施加压力。消费者应当比较不同服务的费用,了解自己获得的服务及其实际成本。”
目前看来,“费用疲劳”短期内难以消除,但所有专家一致认为,透明度和公众压力是重建信任、让消费者掌控自己财务的关键。
“更多信息披露、更多竞争、更多诚实——这才会让人们重新信任企业。”
无论是“服务费”、“手续费”,还是“处理费”,大多数澳大利亚人只是想清楚自己到底在为什么买单。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