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教育局紧急废除抽签入学制 引爆家长、学生对立怒火

多伦多教育局(TDSB)本周突然宣布,将全面取消现行的专门学校及课程入学“抽签制度”,恢复以学业成绩和能力表现为主的遴选机制,震撼整个教育圈。

这项备受争议的新规由安省政府委派的监管官主导推出,突如其来的转向引发学生、家长和教育界激烈争议。一方认为“公平终于回来了”,另一方则怒批“弱势孩子再次被排除在外”。

根据教育局于周二(10月21日)发出的家长通告,所有专门学校及课程的申请方式将全面改革:

小学申请人:须提交作品集或试演影片。

中学申请人:将获得一个“整体申请分数”,以30%成绩分数 + 70%作品、试演或考试表现计算。

不再设立“优先群体”,一律按申请表现排名筛选。

评审由中央团队统一执行,杜绝“抽签”成分。

适用时间:2026年9月入学申请开始(今年11月开放申请,12月1日截止)。

这项新制度是根据省府监管官Rohit Gupta的指示,在TDSB原有咨询程序被中止后直接推行。原本应持续到今年11月的政策审议也因此提前终结。

支持者:公平竞争才是真正的机会,抽签“扼杀努力”

此举迅速赢得许多支持“实力优先”的教育界人士和家长认同。

安省教育厅长卡兰卓(Paul Calandra)公开表态力挺:“抽签制度伤害了那些为理想努力付出的学生。现在我们要让努力有意义,让卓越成为教育的核心价值。”

TDSB教育委员裴伟东(音译,Weidong Pei)则毫不留情地批评:“抽签是以公平之名行不公平之实,把孩子的前途交给运气,是极端的社会实验。现在,我们终于回归基本常识:学习成果要靠努力争取。”

教育倡议组织“救救学校”(Save Our Schools)主席Bruce Yu更指出:“监管官的改革让教育回归理性,摆脱政治正确的噪音。抽签制度没有提升多元,反而制造更多不满与混乱。”

反对者:这不是改革,是倒退!忽视弱势孩子起跑点

但并非所有人都为此欢呼。

家长咨询委员会成员玛希臣(Katrina Matheson)在第一时间表达强烈不满,称:“教育局完全没有和家长沟通。这项改变来得突然又粗暴,令人失望。我们不反对标准,但制度应当兼顾公平与包容。”

她补充说:“真正的问题不是成绩选拔,而是孩子是否从小有资源去准备这些考试、面试或作品集。”

原住民母亲Midori Miyamoto的儿子目前就读于以社会公义为核心的乌苏拉·富兰克林书院(Ursula Franklin Academy),她坦言若当年没有抽签制度,儿子根本不可能入学。“他从未在传统学校找到归属感。进入这所学校后,他第一次喜欢上学、愿意主动学习。我感激当初的机会制度,现在却要剥夺更多孩子的机会。”

前教育局校董Michelle Aarts更直指新制度带有强烈政治色彩:“这是省府接管后,绕过社区意见所强行推出的制度。把成绩设为门槛,就是重新把大门关上,让那些没有资源的家庭彻底被排除。”

背景回顾:抽签制度为何而生?为何招来如此巨大争议?

2022年,TDSB以“提升教育公平与多元代表性”为目标,推行“中央抽签入学制度”。

此前,专门课程和精英学校常由各校单独遴选,依赖入学考试、作品集、试演、面试等,结果是:

高收入、白人学生比例过高

低收入与族裔学生被边缘化

有钱家庭可透过补习、专业训练抢占名额

为打破这种精英化格局,TDSB制定一系列“优先配额”政策:

名额优先给予原住民、黑人、拉丁裔、中东裔学生

数理科技课程保留50%名额给女生

报名无需提交成绩,仅需表达兴趣即可参与抽签

但制度推出后随即引爆巨大争议:

家长、学生批评被剥夺努力的价值

精英课程品质遭质疑

招生标准混乱不一

多个学校爆发学生示威、请愿抗议

时任教育厅长Stephen Lecce更罕见表态:“对TDSB抽签制度表示严重关切。”

省府出手:接管教育局,一纸命令终结“公平实验”

2024年6月,安省政府以TDSB财政管理混乱为由接管教育局,撤销所有校董实权,指派Rohit Gupta担任监管官,全面重塑政策方向。

此次废除抽签制,即是监管介入后最引人注目的“第一刀”。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官不仅终止了原订到11月的家长及社区咨询,还直接推行新制度,引发是否“绕过民意”的批评声浪。

谁将受影响?新旧制度交替期说明

根据目前公布资讯:

2025年入学的学生(现就读8年级):继续采用抽签制度

2026年入学的学生(现就读7年级或5年级):将受新制影响

过去因抽签未被录取的学生,如今符合资格,可重新申请

这意味着,已录取学生不会被追溯取消资格,但落榜学生或许能因新制度“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