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新干线车厢里,一场关于“行李”的风波,再次点燃了公众的讨论。

一名日本女性乘客在东海道新干线上连遇两起麻烦:一名欧美游客把行李箱随意放进“特大行李空间”,却坐在别的座位;几名亚洲乘客又用大行李箱“占据”另一处空间,任别人提醒也毫无反应。结果,真正预约了座位的母亲带着婴儿车上车,却连放行李的地方都没有。

事情的经过,说起来像一连串误会,但背后其实反映出一种熟悉的文化错位——当旅游热潮回归,日本的秩序感也正在被一次次“碰撞”考验着。
这名女性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抱怨:“又是这个!行李放这里,自己却去别的地方坐!这里是需要预约的空间啊!真是太没规矩了。” 她发的帖子很快被转发上万次,日本网友纷纷留言:“几乎每趟车都能看到类似的情况。”

这趟车是从东京开往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她事先订的是带“特大行李空间”的三人座,这种座位设置在车厢最后一排,靠背后方有专门区域放大件行李。

按照日本铁路(JR)在2020年推出的新规定,凡是携带总和超过160厘米(即长+宽+高)的行李,就必须在买票时一并预约“特大行李空间”。如果没有预约却带大件行李上车,车长有权要求乘客将行李搬到车门处或托运。
上车后,她发现自己座位后的空间已经被一只硕大的行李箱占据。那是一个欧美男性的行李,他却坐在别的座位。到了品川站,其他乘客陆续上车,座位满了,冲突也随之发生。一位外国人走来,坚持说“这是我的座位”,结果经查才发现他坐错了车次。女性乘客用手机翻译沟通,给他看票、解释错车的情况,最后车长帮他办理了改签。
这一误会解决后,她本该能安心坐下,却发现自己的行李空间仍被塞得满满的。她只好走过去,对那位欧美乘客说明情况。对方立刻道歉:“Sorry!”看起来完全不知道这是要提前预约的区域。

没想到,更麻烦的在另一边。她注意到靠窗的“双人座”空间也被两只大行李箱占据,但那两个座位上并没有人。她看了一下,是三名亚洲面孔的旅客在用中英文交流。她试着提醒:“Reserve!(这里是预约制)”,但对方装作没听见,神情冷漠,依旧坐在车厢中部,连头都不抬。
到了新横滨站,两位真正预约这两个“双人座”的乘客上车了。一位是中年女性,另一位是年轻妈妈,推着婴儿车。她们买这类“特大行李空间座位”,正是为了放婴儿车和大件行李——日本铁路规定,带婴儿车、乐器或婴儿用品的乘客,也“建议选择特大行李空间”,既安全又不会影响其他人。

然而,当她们发现座位被人行李占据、连婴儿车都没地方放时,顿时不知所措。场面一度尴尬。那位发帖的日本女性只好帮忙挪动空间,三人合力把行李尽量往角落里塞,好让婴儿车能推进来。她也不断用手势示意那几位外国旅客把行李挪开,可对方依旧无动于衷。

无奈之下,三位乘客(最后一排三座的)商量后决定:把那几只大行李搬到车厢连接处暂时放着。车长赶到后,他们解释了整个经过。车长推着一只行李箱走向那几位旅客,对方却满脸不悦,似乎在质问“为什么要动我的行李”。经过反复说明,行李终于被他们自己取回,风波才算平息。
发帖的女性后来写道:“我几乎每个月都会坐一次这种带特大行李空间的座位,这种状况真的太常见了。很多外国游客不知道要预约,也有人知道但觉得无所谓。这次太离谱,才发到SNS上。” 她建议铁路公司把提示做得更醒目一些,比如直接在地板或行李架上贴醒目的标识,不要只在墙上小字说明。她还说:“要是能在飞机上或入境时播放一次‘日本公共交通礼仪’的视频,让旅客提前了解,也许很多麻烦都能避免。”
事实上,“特大行李空间”制度实施四年来,仍有不少人不了解。日本铁路公司原本设立这一制度,是为了应对游客携带超大行李的激增。新干线的乘客越来越多,行李区空间却有限。

相比之下,日本国内的普通电车和地铁则没有这类限制。那里的乘客只能把行李放在脚边、靠墙或门边的位置。但这在东京、大阪等城市的高峰时段,常常引发另一种不满:游客带着大箱子堵在车门,影响上班族上下车。比如今天小编从新大阪站坐特急电车去滋贺,在新大阪到京都站的路段,就遇到2男2女的同胞,分别坐在电车过道边上,然后都放了一个大行李箱,刚好把过道给占满了。好在新大阪到京都也多长时间,她们也很快下站了,没有引发纠纷。

对日本人来说,公共空间是一种“共享的秩序”。车厢里每个人都需要“占一点点,却不能多一点点”。但对外国旅客来说,这套规则往往并不熟悉。许多国家的火车上,行李架可随意使用,也没有“预约”这一说法。来到日本,旅客自然会“照自己的习惯来”。语言障碍、标识模糊、文化差异叠加,就容易酿成这种“看似小事”的摩擦。

这起“行李箱占位事件”也引发了两种舆论。一种批评外国游客“没礼貌、破坏秩序”;另一种提醒日本人,“不懂规则和故意无视规则,是两回事”。确实,日本铁路的英文标识并不统一,新制度更新后宣传也不充分。对第一次来日本的游客来说,“特大行李预约制”听上去就像一项额外收费服务,而非“必须遵守的规定”。

更深层的原因,其实不止于此。 许多中国读者看完这则新闻会疑惑:我们高铁每天人山人海,也没见有这么多“行李箱投诉”,为什么来了日本就这么多问题? 答案藏在系统差异里——中国的高铁是“空间宽、规则宽”,日本的新干线是“空间窄、规则多”。中国高铁车厢更宽,行李架更大,不限制尺寸;只要不妨碍通行,乘务员一般不会干预。车站人流虽多,但广播密集、乘务员管理严格,秩序自然成形。

而日本新干线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的日本人出差、旅行多寄行李,设计时几乎没考虑超大箱子的需求。车厢窄、通道小、行李架低,只能放中型箱子。到了游客时代,制度补上了“预约制”,却没同步进行国际化说明。

于是空间太小、规则太细、宣传太弱,这三样叠加,就成了今天的困局。
如今,日本正迎来新一轮入境热潮。2025年访日外国游客预计将突破4000万人,东海道线的列车几乎成了“移动的国际机场”。语言提示、行李预约、座位编号……这些原本再普通不过的细节,如今都可能成为文化冲突的引爆点。

说到底,这些冲突并不是礼仪问题,而是知识普及的缺位。 当越来越多来自不同文化的旅客走进日本,带来的不只是人流,还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交通习惯。 规则不难懂,只是没人告诉他们。

在这个意义上,日本也需要补课,不是等着旅客能自我觉悟,而是让“日本式秩序”提前预告给来日本的外国游客,提前做好知识普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