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在日本,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样子了

国庆长假这事儿,国内人都懂:那是能把全国都搅动起来的“年度大戏”。今年更狠,被日本媒体直接称作“超级黄金周”。23亿人次出行的庞大数字,硬是让这场假期看起来像全球最大规模的“人类移动实验”。

而在这股庞大的迁徙洪流里,日本,再一次稳稳当当地成了中国游客的第一选择。

走在东京的浅草雷门,听到的不是日语,而是一阵阵熟悉的东北腔、四川话、普通话混合交响乐。富士山下的观景台,更是自拍杆扎堆,仿佛变成了“中国景点海外分部”。

不过,和十年前相比,如今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模样,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新婚夫妇的“蜜月自由行”

东京浅草雷门前,日本记者遇到了一对来自中国的新婚夫妇。新娘穿着水手服,笑得一脸幸福;丈夫则拿着手机,像专业摄影师一样一张接一张猛拍。

他们说,这是结婚后的第一站蜜月旅行。“我们不想跟团,想要自由一点。”——简短的一句话,刚好点出了如今中国游客的最新趋势:自由行才是王道。

---

想当年:大巴+爆买

十年前的画面,现在想起来还挺魔幻的。横滨港口常常停着几艘巨型中国邮轮,数千名游客一涌而下,几十辆大巴整齐列队,把人送往银座、秋叶原、箱根……

那时候的中国游客,基本标配就是“买!买!买!” 电饭锅、马桶盖、药妆化妆品,堆得跟搬家似的。日本人一说起中国游客,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爆买大军”。

彼时,差不多四成以上的人选择跟团,行程走马观花,购物是核心任务。

---

如今:个性化体验成主流

但现在,这个画风完全不同了。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中国游客选择个人或家庭自由行,跟团的比例已经不到一成。

银座再也看不到大巴车整齐停满一排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三三两两的小团体:情侣牵手、朋友成群、父母带娃。他们拿着手机刷小红书,跟着攻略去找美食、探店、打卡。

比如东京的下町小巷,不少小吃店突然迎来了源源不断的中国年轻人;镰仓的平交道,简直被动漫迷“攻占”——大家排队模仿《灌篮高手》樱木花道那段“晴子!篮球!”的经典镜头。

有人甚至笑着说:“我们不是来扫货的,我们是来过生活的。”

---

消费方式的转变:从奢侈到理性

消费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最热衷的是把爱马仕、LV扫一堆回去,手里提满大牌纸袋。

可如今,东京银座的一家品牌回收店负责人透露:“现在的中国游客更喜欢买中古(中古=二手),或者一些限量款、小众牌子。”

不少年轻人更偏爱药妆、日用品,甚至便利店零食。你能看到他们兴高采烈地抱着十几包薯片、巧克力回酒店,行李箱两天就能塞满。奢侈扫货退居二线,“实用”和“新奇”反而更吃香。

---

除了买买买,中国游客的旅行动机也更加多元化:

动漫党:去镰仓平交道重温青春,《灌篮高手》的场景被打卡到差点堵车。

亲子&孝顺党:带父母体验温泉、神社、怀石料理,感受日本文化。

情侣党:蜜月、纪念日、表白之旅,一边旅行一边制造浪漫回忆。

旅游,不再是流水线行程,而是跟生活、兴趣、人生节点结合在一起。

---

当然,人多也难免带来一些问题。

镰仓那条著名的“灌篮高手平交道”,游客扎堆拍照,差点让交通瘫痪。当地政府无奈,只能把现场警卫从原来的2人增派到7人。

可即便如此,还是挡不住中国游客的热情。有人说得很动情:“这是童年的记忆,我们来这里是因为喜欢和尊重。”

---

更让人意外的是,日本人对中国游客的看法也悄悄改变了。

曾经,他们觉得“中国游客就是爆买”,但现在发现很多年轻游客会讲日语、懂日本文化,还会在网上呼吁大家“不要乱闯红灯,要给中国人留好印象”。

有日本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

网友A:“以前觉得中国游客就是买奢侈品,现在发现他们也很会享受生活。”

网友B:“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懂动漫、懂礼貌,还会说日语,和我们沟通起来没什么障碍。”

网友C:“他们好像不仅仅是在旅行,更像在分享他们的文化。”

网友D:“中国游客的变化让人吃惊,可能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吧。”

可以说,中国游客的“新形象”,让一些日本人重新审视了中日之间的互动。

短短十年,旅行方式就从“大巴+爆买”变成了“小团体+文化体验”;从“买电饭锅马桶盖”变成了“买零食中古包”;从“带走一堆奢侈品”变成了“带走一份回忆”。

日本街头巷尾,正悄悄记录着这种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