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来的古老稻种成了日本的“神米”,如今在鹿儿岛的田间种植……

在日本鹿儿岛县的种子岛上,秋风刚起,南种子町的稻田已经染上了金红色。最近,当地茎南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十一名学生去体验了一件挺特别的事——收割赤米。孩子们卷起裤脚,脚踩在湿软的田地里,一边割稻一边欢笑。

孩子们收的这种米,叫“赤米”。名字似曾相识,但其实是日本最古老的稻种之一。考古学家说,这种稻米大概在两千五百到三千年前(绳文时代),从中国大陆漂洋过海传到了九州。那时候日本还没形成成熟的稻作文化,人们主要靠打猎和采集过日子。赤米的传入,算是日本真正开始种稻的起点。

跟我们平常吃的白米不一样,赤米的米皮带点红紫色,看起来有点像糙米。日本人觉得红色象征生命、火与丰收,所以古时候这种米常被用在祭祀和仪式上,被当作“神米”。现在在鹿儿岛、熊本这些地方,还有人继续种它,不过主要是为了纪念传统,不是为了吃。

今年南种子町的赤米收成挺好,没有被台风影响,大概收了三十公斤。孩子们忙得满头大汗,一个说“拔稻穗的时候不好掌握力气”,另一个笑着说“希望能收出好吃的大米”。

在田边,宝满神社的赤米插秧祭保存会会长宫里照夫站在一旁,笑得很开心。他说:“我们这一代的任务,就是把这项传统传下去。希望这些孩子能记住插秧、收割的感觉,把这份文化继续延续下去。”

南种子町每年都会举办“御田植祭”,已经延续了上千年。那是祈求丰收的仪式,人们会用赤米煮饭、酿酒,供奉给神明。两年后,也就是2026年的祭典上,这批孩子亲手收的赤米就会被端上神前。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堂农业课,更是一堂“传承课”。

赤米在日本并不是普通的粮食,它更像是一种信仰。红色在古代被认为能驱邪、带来好运,所以这种米经常被用来庆祝新生儿、婚礼、节庆。即便现代社会早就被白米占领,很多神社还是坚持在节庆时使用赤米,算是一种对过去的纪念。

其实,这种米的故事还得从中国说起。赤米最早出现在我国长江流域,距今大概有六千多年历史。像江西万年、湖南道县、浙江河姆渡这些地方的考古遗址里,都出土过带红壳基因的稻谷。那时候人类吃的米并不是白的,而是红的、黑的、紫的都有。

后来因为白米口感更细腻、容易保存,古老的赤米就慢慢被淘汰了。但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它的后代还活着。江西婺源、湖南道县、贵州黎平、云南西双版纳这些地方,农民还在种“红米”“红糯米”“血糯米”之类的稻种。它们的米皮红亮,煮出来香气特别重,软糯又有嚼劲。从基因上看,这些都跟赤米是一家。

很多人问,赤米是不是糯米?其实不是一个概念。赤米是颜色上的分类,它可以糯,也可以不糯;而糯米是根据口感来的,主要看淀粉结构。简单说:赤米不一定糯,但红糯米、血糯米这些糯性稻就是从赤米演化出来的。

在日本,赤米主要用在神社仪式和节庆饭团里;在中国南方,它成了糍粑、米酒、祭祖饭的原料。看起来用途不同,但背后的意义差不多——都是人们对土地和丰收的感恩。

现代人又开始重新注意到赤米的营养价值。它富含花青素、铁和膳食纤维,比普通白米更健康。日本和中国现在都有一些农户重新种这种古代米,用它做饭团、酿酒,甚至卖成健康食品。

所以,日本南种子町那片小小的稻田,并不仅仅是一块地。它更像一条延续了几千年的时间线,从中国的长江流域一路连到日本的九州岛。从古人手中的稻穗,到今天孩子们泥里弯腰的模样,赤米见证了人类种田、生活、传承的全过程。

而这粒小小的赤米(红米),也在悄悄提醒我们,中日之间的联系其实很久远。很多文化、饮食、信仰的根,原本就交织在同一片土地的记忆里。几千年前的稻种,如今在日本的田野重新发芽,也许正是一种最平静、最自然的中日交流方式。它不靠语言,不靠政策,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默契——风从东海吹过,稻花香仍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