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万搬去乡下养老?日本夫妻1年半后崩溃:灰溜逃回东京…

在大城市住久了,难免会生出倦意。车流、地铁、写字楼,日复一日让人觉得压抑。很多人心里都藏着一个想法:等到老了,找一处乡下小屋,种菜、晒太阳,听鸟鸣和蛙叫,把余生安稳度过。

66岁的川田启一和63岁的妻子雅子,正是带着这样的憧憬,离开东京,搬到了日本长野县一个只有几百人口的小村子。

他们在这里买下一栋有90年历史的老房子,价格约11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53万元),又花了一大笔钱翻修。川田说:“从小我就梦想着住在乡下,可以翻修老房子,做些木工活,在田里种点菜。这种慢生活,在城市根本体验不到。”

刚搬去时,夫妻俩确实乐在其中。早晨推开窗户,是山风和稻香;院子里翻翻土,种下几棵番茄,傍晚还能在自家门口看星星。可是,短短一年半,他们就决定放弃。

梦想中的小屋,现实里的负担

那栋古老的木房子,虽然外观典雅,但问题接踵而来。

夏天,杂草疯长,光是割草就能让人腰酸背痛;冬天,大雪封路,他们必须一早起来铲雪,屋顶和排水沟常年受冻开裂,需要不断修补。

“种菜什么的,只是一开始觉得好玩。实际上,我每天都在割草、铲雪、处理漏水。体力消耗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川田无奈地说。

妻子雅子补充:“偏远地区找不到可靠的工匠,很多维修只能自己动手。但对60多岁的人来说,这真的很辛苦。”

更糟糕的是医疗。雅子有慢性病,最近几年需要定期看专科。可最近的医院要开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如果哪天我们开不了车,那就彻底没办法了。”她说。

难以融入的乡村关系

搬到乡下,不只是与自然相处,更要学会和村民相处。

一开始,邻居们还算热情,邀请他们参加邻里协会的清扫活动。但很快,夫妻俩就发现规则多如牛毛:通知谁先谁后、清扫轮到哪家、节日该怎么做准备……几乎没有明文规定,但“大家都懂”。

“有些事没人提醒,但你就是得做。如果拒绝了,气氛立刻就变了。”雅子说。

即使他们努力参加集体活动,村民还是记不住他们的名字,背后有人说:“反正移民很快就会搬走。”

在老龄化严重的村子里,新移民往往难以真正融入。

资产成了“负担”

川田夫妻在这栋老房子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可老房子结构老化、水电线路陈旧,几乎没有转售价值。

“当儿子直言‘这房子我不会继承’时,我才意识到,我们把负担留给了下一代。”川田说。

移居仅仅一年半,他们就决定出售房子,再搬回东京近郊租房。最后这栋老宅卖了900万日元(约合43万元),加上修缮和改装费,亏损超过500万日元(约24万元)。

“虽然亏了,但我觉得安心了。现在医院就在附近,出门也方便,不再感到孤独。”雅子说。

日本网友的声音

这起案例在日本媒体报道后,引发不少讨论。许多人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一位网友说:“我年轻时也想过自给自足,但一个务农的朋友提醒我:要搬乡下就得趁年轻。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医院又远,一旦住院,田地会荒废。别掉以轻心。”

另一人写道:“随着年纪增长,才发现城市生活的便利。在乡村,没有车寸步难行;而在城市,有电车,有医院,生活无忧。城市虽然拥挤,但至少安全。”

还有人补充:“我家附近就有一对老夫妇,他们在东京也有住处,两边往返。那样才是真正的‘享受乡村’,而不是被困在里面。”

也有人直言:“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但也意味着必须亲力亲为。花园、邻里协会、传统习俗,这些都可能让人喘不过气。”

这些评论里,既有劝诫,也有共鸣。

田园梦与现实的落差

川田夫妻的经历并不孤立。近年来,日本社会中不少人憧憬“移居乡村养老”,但最终往往被现实打回原形。

对很多人来说,乡村意味着大自然、宁静和慢生活。但真正住进去,才发现体力、医疗、交通、邻里关系、资产处理,这些环节都可能成为沉重负担。

田园梦,并不是错的。只是它更适合年轻时去尝试,或者作为度假选择。而对年过六十的退休夫妻来说,城市的便利和安全,可能才是最可靠的“养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