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报道:中国有钱的家长们盯上了日本的国际学校

残暑还未退去的东京清晨,空气里依旧带着一丝闷热。横滨一所国际学校的大门口,比平时热闹许多——今天是开学典礼。道路两侧停着车,校门口挤满了送孩子的父母。有人弯腰帮孩子整理校服的扣子,有人举着手机一路拍摄,生怕漏掉一瞬间的身影。在人群里,不时能听到普通话夹杂在日语的交谈声里。

这几年,日本的国际学校逐渐成了不少中国家庭的选择。过去很多父母更倾向于把孩子送往欧美,如今越来越多人觉得,日本或许是更合适的折中。

“说到底,就是怕孩子太累。”一位来自深圳的父亲这样说。他的女儿才十二岁,在国内时,晚上十点才把作业写完,第二天清晨还得早起。他摇摇头:“孩子那么小,却常常一脸疲惫。”

父母之间流传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孩子的命运,好像十四岁那年就被“中考”决定了。大家心里明白,这话有些夸张,但焦虑是真的。于是,有能力的家庭开始寻找别的路。

日本的国际学校,给了他们一种“退一步”的选择。

学费是现实问题。北京、上海的顶尖国际学校,一年二三十万人民币是常态,有的甚至超过四十万。新加坡、香港同样昂贵。而在日本,多数国际学校的学费在一百万到三百万日元之间(约五万到十五万人民币)。

比如在东京:

K 国际学校(K. International School Tokyo),以 IB 课程成绩优异闻名,学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比例高,学费一年约 240 万日元;

英国名校 Rugby School 的日本分校,因为香港没有分校,很多家庭选择来日本,学费接近 500 万日元;

British School in Tokyo,采用完整的英国课程,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贯制,每年约 250 万日元;

Malvern College Tokyo,英国老牌学校的海外分校,一年学费约 300 万日元。

这些数字,放在普通家庭眼里依旧高得吓人,但对比欧美动辄几十万、甚至百万人民币的费用,已经让不少中国家庭觉得相对“划算”。

地理位置也是优势。东京离上海、北京三四个小时航程,周末往返都有可能。一位母亲直白地说:“不是舍不得花钱,是舍不得孩子。”在他们眼里,陪伴才是最贵的东西。

生活上的熟悉感也不可忽视。学校食堂里每天有米饭、蔬菜和热汤,不至于让孩子天天面对汉堡薯条。便利店、超市随处可见,买文具也不必担心语言障碍。文化的相似让孩子们在新环境里不会过于孤立。

而最让父母心安的,是安全。东京街头,小学生独自搭电车的画面随处可见。对很多中国家长来说,这在国内几乎无法想象。可在这里,他们第一次敢放手,让孩子自己上下学。

除此之外,课程体系的多样化也让人心动。英式、IB、美式课程都有,有的学校还保留中文课程。未来无论是申请欧美大学,还是在亚洲继续深造,孩子都有选择余地。

语言环境更像“意外之喜”。课堂里用英文,日常生活靠日语,家里保留中文。时间一长,孩子们在三种语言之间切换自如。有父母打趣说:“在东京读书,三门语言一起练出来了。”

当然,日本的国际学校并不是没有问题。学费依旧高,课程选择复杂,毕业后的衔接需要提前规划。但和孩子在作业堆里失去兴趣和笑容相比,这些问题显得没那么急迫。

随着中国家庭的增加,日本的校园气氛也在改变。国际学校扩张招生,老师们习惯在课堂上切换几种语言。社区里也慢慢适应:超市挂出了中文提示牌,公园里常能听到父母用普通话喊孩子名字。一位日本老师说:“这些孩子刚来时很安静,半年后,就能用日语在课堂上讲故事了。”

横滨那天的开学典礼,操场上到处是举着手机的家长。有人拼命往前挤,只为拍到孩子站队的样子。笑声有,但里面夹着紧张。孩子们三三两两站在一起,聊天时中、日、英混杂在一句话里。未来会怎样?没人能说清。但至少,这里能让父母觉得孩子过得比以前轻松一点。

一位来自广州的母亲说:“我们不是想让孩子逃避努力,只是希望他努力的时候,还能保有一点好奇心。”说这话时,她手里还攥着儿子的小外套。话不长,却让人记得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