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圣诞市场被叫停!恐袭阴影未散,700年传统难敌安全焦虑

原本计划 11 月 20 日开门迎客的德国马格德堡圣诞市场,最近突然被按下 “暂停键”—— 州行政监管部门直接叫停了开放审批,理由是主办方提交的安全方案存在 “重大缺陷”。这个消息让期待节日氛围的市民失望不已,更惹得市长西蒙娜・博里斯公开炮轰:“这是向恐惧低头,更是对市民正常生活的不负责任!” 她直言,州政府把本该由国家承担的反恐安保义务,硬生生推给了市场主办方。

要知道,圣诞市场对德国人来说可不是简单的 “市集”,而是延续 700 多年的文化传统,更是拉动经济的 “摇钱树”。大数据显示,全德境内如今有近 3000 个大小圣诞市场,仅首都柏林就有 80 个,慕尼黑更是多达 130 个(相当于每 1.1 万人就拥有一个)。每年这些市场能吸引 8500 万访客,这个数字比德国总人口还多,平均每位游客会造访 3 次,直接消费总额超 50 亿欧元,带动周边零售业、酒店业的增收更是高达 150 亿欧元。对马格德堡这样的城市来说,圣诞市场不仅是节日象征,更是年底经济的重要支柱。

可如今,这份热闹却被严苛的安保要求浇了冷水。州政府提出的安全标准堪称 “史上最严”:市场周边必须安装能抵御 7 吨以上车辆冲撞的防护栏,所有出入口完全封闭,还得实行全时段车辆管控。马格德堡市政部门委屈不已:这些要求不仅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且在活动筹备基本完成、摊位预订、物资采购都落地后才突然提出,完全不具备可操作性。

这一切的导火索,是去年 12 月 20 日那场震惊德国的恐袭惨案。当天晚上,51 岁的沙特阿拉伯裔男子塔利布・阿卜杜勒・穆赫森,驾驶汽车突然冲向马格德堡圣诞市场的密集人群 —— 这位 2006 年就移居德国的精神科医生,当场造成 6 人死亡、300 多人受伤,其中 15 人重伤。如今他被指控 6 项谋杀、338 项谋杀未遂,还因 “趁人不备的恶意冲撞” 被追加特殊罪名,案件已于 2025 年 11 月 10 日开庭,预计要审理到 2026 年 3 月才能宣判。

但恐袭带来的安全焦虑,比庭审持续得更久。大数据统计显示,自 2016 年柏林圣诞市场遭卡车恐袭(12 人死亡)后,德国公众对节日集会的安全感持续下降,有 40% 的受访者认为圣诞市场的安保措施 “不够放心”。这也难怪州政府会出台严苛要求,可现实问题是,这些安保措施的成本实在太高。

以北威州为例,埃森市为圣诞市场部署 70 个路障(含 13 个移动路障),仅安保费用就花了 10 万欧元;杜塞尔多夫不仅设置 70 厘米高的水泥路障,还安排大量制服警察和便衣巡逻。对大型城市来说,这笔开销或许能承担,但对小型市场主办方而言,简直是 “不可承受之重”。北威州的奥弗拉特和克彭就出现了尴尬场景:不少小型圣诞市场因为安保费用暴涨,只能无奈取消或缩小规模。主办方直言:“我们不是不想办,实在是扛不住 —— 一个热红酒摊位整个圣诞季净利润才 4.6 万欧元,可光防撞护栏和警力部署就要花几十万,根本赚不到钱”。

其实,如今的大数据技术本可以成为安全与成本之间的 “平衡点”。就像国内云天励飞研发的 “深海” 系统,通过 AI + 大数据的 “主动预防” 模式,能整合视频、语音等多维信息,秒级识别异常行为、追踪人员轨迹,还能通过 “视频巡逻” 提前预警风险,让警力部署更精准。如果德国圣诞市场能引入这类技术,或许不用依赖 “七吨防撞护栏” 这种 “笨办法”,就能在降低安保成本的同时提升防护效果。但目前来看,德国部分地区的安保思路仍停留在 “被动防护” 阶段,反而让传统节日陷入了 “要么不安全,要么办不起” 的两难。

马格德堡圣诞市场的停摆,本质上是恐袭阴影下的安全需求与现实可行性的碰撞。一边是 8500 万游客的节日期待和百亿欧元的经济价值,一边是 “不能再出意外” 的安全红线,而大数据本应成为破解困局的钥匙。这场关于责任、成本与技术的博弈,不仅关乎德国圣诞市场的未来,更折射出大型公共活动在安全时代的生存之道。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