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进现实,还是乌托邦的幻影?——加拿大全民基本收入法案二读通过,每人每月2000加元真的要发了吗?
“加拿大全民基本收入法案通过二读了!17岁以上每人每月领2000加元,躺着就能拿钱!” 最近,这样一条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引发了加拿大全民热议。
有人欢呼“终于可以躺平了”,有人担忧“钱从哪儿来”,还有人在社交平台上激烈争辩。
真相到底如何?这项可能重塑加拿大社会格局的法案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法案突破性进展:全民基本收入不再只是口号
2025年11月6日,加拿大参议院正式通过了S-206号法案(Bill S-206)的二读审议,并将其送交委员会(Committee Study)进行详细研究。
这标志着全民基本收入(Guaranteed Livable Basic Income,简称 GLBI)首次从理念辩论进入联邦立法程序。
该法案由参议员金·佩特(Kim Pate)提出,全称为: 《制定全国可维生基本收入框架法案》(An Act to develop a national framework for a guaranteed livable basic income)。
法案要求联邦财政部长(Minister of Finance)在法案通过后一年内,制定出一套覆盖全国的“可维生基本收入”框架。
需要明确的是:
二读通过并不等于全民发钱即将落地。
接下来,法案将接受委员会听证、修订,然后进入三读;若获参议院通过,还需送交众议院再经一读、二读、委员会研究、三读,最后获得皇家御准(Royal Assent)才能成为正式法律。
这是一条漫长、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立法之路。

谁能领?法案设想的全民保障框架
法案设想,凡年满17岁、居住在加拿大的个人均可领取基本收入,无论是否就业或学习;同时,领取基本收入不会影响现有残障、医保等社会福利。
其目标是:“确保所有加拿大人都能获得维持有尊严生活的最低收入,减少贫困,改善健康,增强社会和经济的韧性。”
接下来,财政部长需与各省(Provinces)、地区政府(Territorial Governments)、原住民组织(Indigenous Governments)以及专家学者协商,确定:
“可维生”(livable)的定义与地区差异
发放标准与机制
与现有社会福利项目的衔接方式
法案中并未写明任何具体金额。网络上传言的“每人每月2000加元”是部分倡导组织或媒体推测的数字,并非官方内容。

支持者观点:理想主义的社会创新
支持者认为,全民基本收入是加拿大社会保障体系的“下一次重大升级”。
参议员金·佩特(Kim Pate)表示:“AI与自动化正在改变工作结构,加拿大需要为所有公民建立一条有尊严的收入底线。”
消除贫困
议会预算官(Parliamentary Budget Officer,PBO)研究显示,全民基本收入可将贫困率降低约40%。
爱德华王子岛(Prince Edward Island)试点方案预测,贫困率有望从10%降至2%。
改善心理健康
多项实验显示,接受基本收入的人在心理健康、住房稳定性与饮食质量上均有显著改善。
美国加州史托克顿(Stockton)的SEED试验被研究者称为“堪比抗抑郁药百忧解临床实验的心理改善效果”。
应对AI冲击
麦肯锡(McKinsey)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4–8亿个工作岗位被自动化取代。
支持者认为,基本收入将成为社会“安全缓冲垫”。
简化福利体系
全民适用可减少官僚程序与“福利羞耻感”,节约行政成本,避免申请资格审查造成的延误与浪费。
反对者担忧:钱从哪来?劳动力怎么办? 财政负担
国会预算官估算,若按“每人每月2000加元”实施全国基本收入,半年开销可能高达475亿至980亿加元,长期运行或将成为加拿大历史上最昂贵的社会项目。
劳动动力下降
萨省议员马蒂·克莱恩(Marty Klyne)指出:“工作不仅意味着收入,还意味着尊严与社会参与。全民基本收入若设计不当,可能削弱工作意愿。”
通胀风险
经济学家警告,大规模发放现金可能推高消费需求,进而带动通胀,尤其是租金与食品价格上涨。
资源错配
批评者认为,向富人也发钱“效率低、浪费多”,应集中资源扶持真正贫困群体。

加拿大三次实验:经验与教训 1. 曼尼托巴实验(1975–1978 Mincome)
在曼尼托巴省道芬(Dauphin)进行的试点中,领取者贫困率显著下降,暴力犯罪与住院率同步下滑,学生入学率提升。
2. 安大略省试点(2017–2018)
自由党政府推出,为单身人士每年发放 16,989 加元,夫妻 24,027 加元;后因进步保守党上台被终止。研究表明受益者身心健康改善,就业并未明显减少。
3. 疫情CERB计划(2020)
疫情期间,联邦政府向数百万加拿大人每月发放2000加元紧急援助金(CERB),被视为一次“全国版基本收入实验”。

前路漫漫:理想与现实之间
法案的二读通过,意味着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获得了政治认可,但距离全民领取仍隔着数重门槛。
政治共识难求:法案要在众议院通过并获得皇家御准,仍需跨越党派与省级政府的立场分歧。
资金筹措待解:潜在方案包括调整税制、征收财富税、整合现有福利预算等,但每一步都涉及政治博弈。
联邦与省的权限协调:社会援助属省级职权。若联邦主导,全国统一方案势必引发权责划分与财政分摊的争议。
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UBI无法解决住房短缺——加拿大每1000名居民只有421套住房,是G7最低。给人发钱,买不起房的问题依然存在。”
这番话直指问题核心:全民发钱是否真能解决社会结构性问题?

你支持全民基本收入吗?
S-206号法案的推进,让全民基本收入重新成为加拿大公共议题的焦点。
支持者认为这是迈向公平与尊严的勇敢一步;反对者则担忧财政失衡与道德风险。
理想照进现实,或许仍需漫长博弈。
那么,你怎么看?
如果真的每人每月2000加元,你会选择“安心躺平”,还是“努力工作+多一份底气”?
你认为这笔钱能否真正改变贫困?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见证这场可能改变加拿大未来的社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