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被誉为“新加坡考古之父”的约翰・米克西奇(John N. Miksic)教授因肺炎逝世,享年79岁。 这位一生与泥土、文物为伴的学者,用34年的坚守,将新加坡的历史轴线从1819 年莱佛士登陆,向前推移了整整500年,让人们对1300年代至1400年代的早期新加坡有更多认识! 在他的带领下,新加坡才掀起了考古研究的帷幕~

图源:ST
01
约翰·米克西奇
出生于美国纽约
从小热爱考古、大学学习考古专业
约翰·米克西奇,出生于美国纽约,从小对考古就深感兴趣,大学时就坚定地选择了考古学专业。
念大学时,他曾与一支考古学者队伍深入加拿大北部的严寒地区,考察爱斯基摩人生活方式。
大学毕业后,米克西奇加入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创办的“和平队”(Peace Corps),原本计划前往西伯利亚,继续深耕寒带人类研究。
而命运的转折却在1968年出现:他被调往马来西亚,任务是协助当地农民改进灌溉系统。
这也为日后与新加坡的相遇埋下伏笔...

02
新加坡考古学之父
发现14世纪文物
打破新加坡历史始于1819年普遍认知
1984年,当新加坡还普遍认为“本土无古可考”时,时任国家博物馆和档案馆馆长柯宗元邀请了约翰・米克西奇来到新加坡!
彼时的新加坡缺乏本土考古人才,考古研究近乎一片空白,约翰・米克西奇的到来,成了新加坡考古史的“第一束光”。
他将首个挖掘点选在了福康宁山—— 一座流传着“古代宫殿” 传说的小山。谁也没想到,这场最初的试探性挖掘,会成为改写新加坡历史的关键。

短短10天里,米克西奇带领团队从一层从未被触碰过的土壤中,清理出2000多件文物:有中国元朝的青瓷碎片,有东南亚本土的陶俑,还有来自印度、阿拉伯的贸易器物。
这些距今700 多年的14世纪遗物,清晰地证明:新加坡在莱佛士到来前,已是一座连接东西方的繁荣海港。
在此之前,“新加坡历史始于1819年” 是公认的定论;而福康宁山的发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早期新加坡”的大门。
新加坡教育部长李智陞在悼文中回忆:“他让我们知道,13至14世纪的新加坡,早已在区域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每件文物都在诉说古人的生活点滴。”

03
40年挖掘超50万件文物
同时还出版学术著作
获“新加坡历史奖”
这40年来,米克西奇曾在新加坡考古过的地点包括:福康宁山、武吉知马山、加冷、大士、惹兰勿刹公园和旧国会大厦、圣安德烈座堂、乌敏岛、达顿山等,挖掘出至少50万件文物。
而米克西奇还不仅是考古时的“挖掘发现者”,更是 “研究者”。
他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结合,撰写了多部重磅著作:

其中2018年出版的《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1300年 —1800年》,图文并茂地还原了新加坡作为海上丝路节点的辉煌,系统梳理700年贸易、文化交流史! 他还凭借这本重要著作于2018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颁发首届“新加坡历史奖”!

04
长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执教
同时担任南洋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
将对历史的热爱传递给一代又一代学生
除了考古与研究,米克西奇另一重要身份是“教育者”。
他长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系执教,同时担任南洋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将对历史的热爱传递给一代又一代学生。
他的课堂从不说教,而是让历史鲜活起来!正如教育部长李智陞在悼文中所说:米克西奇教授拥有非凡的才能,能让历史鲜活起来。他引导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学生及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学会欣赏每一件文物,并理解它们如何共同拼凑出古人的生活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