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中国巨头成澳洲增长最快品牌!逼得澳洲实体店干不下去了

实体店被电商冲击

澳洲商业地产市场,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一切的起因,是近两年在澳洲爆红的低价购物平台——Temu和Shein。

自2023年Temu登陆澳洲以来,这家主打超低价商品的电商平台,迅速在本地打开市场,更是荣登2025年澳洲增长最快的数字品牌榜首,连风头正盛的ChatGPT都被打败。

Temu自己的数据也显示,其在2024年实现了72%的独立网站访问量增长。

Temu也是去年iPhone上下载量最多的App。

对于澳洲消费者来说,Temu的到来是省钱的好消息。

但对澳洲实体零售商,尤其是时尚品牌而言,这就是一场灾难。

在过去两年里,受Temu的冲击,澳洲越来越多的标志性品牌销量下滑,关店或破产的新闻已成常态。

去年,拥有Millers、Rivers、Katies等多个品牌的澳洲零售巨头Mosaic Brands宣告破产,欠债高达3.18亿澳元,影响员工超4000人。

今年3月,女装品牌Ally Fashion也进入破产管理程序,欠债5800万澳元,开始大规模关闭门店。

上个月,国际知名品牌Rip Curl和Kathmandu的母公司KMD亏损1.05亿澳元,宣布关闭14家澳洲门店。

这些门店的关闭,不仅仅是品牌的失败,更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连锁反应:

商业地产空置率上升、租金下跌、房产估值缩水。

简而言之——空铺越来越多,商场越来越“空”,房东也越来越难做。

这背后的“元凶”,正是如Temu、Shein这类平台带来的“仿制品海啸”。

以本土高端品牌Aje为例,他们官网最便宜的T恤售价为90澳元,最贵的甚至要199澳元。

但在Temu和Shein上,印着Aje logo的仿品只要11澳元起,外观几乎一模一样。

消费者图便宜,Temu又无实体租金成本,自然越来越多人选择网购。

这让Aje这样的品牌进退两难——维权难、成本高、销售跌。

澳洲媒体甚至指出,这些平台上传的“仿品”数量之庞大,品牌方根本举报不完。

Temu虽宣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但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全面杜绝侵权行为。

而且Temu背后是注册在美国的公司Whaleco Inc,澳洲的版权法根本对其不起作用。

就算发现侵权,也几乎没有法律手段能追责。

这种法律监管的真空,让很多澳洲本土品牌陷入了“被抄袭-被打压-被迫裁员或关门”的恶性循环。

商业地产市场也因此备受拖累。

商场空铺率上升、店面难租出、房产估值缩水,直接影响到了房东的租金收益,甚至波及到依赖商业地产的退休基金和地方经济。

昆士兰科技大学的零售专家Gary Mortimer教授指出,当消费者的核心诉求转向“低价”和“性价比”,传统零售就必须在高成本的现实中苦苦挣扎。

“年轻人现在可能更看重‘外观像’而非‘质量高’,而电商平台刚好能满足这一需求。”

Temu和Shein的崛起,是电商时代的“胜利”,但对实体零售和本地商业来说,却可能是一场“慢性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