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前誓言不降房价!加拿大联邦住房部长如今改口了!
2025年10月20日,加拿大联邦住房部长Gregor Robertson在众议院财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加拿大正面临“住房危机”。他强调,要恢复住房可负担性,全国平均房价必须下降,并澄清这一目标并非针对个别房屋价格,而是着眼于整体市场水平的调整。

Robertson表示,住房问题不仅关乎经济,更深刻影响着每个家庭、年轻人、老年人及小企业的生活。他指出:“每个家庭都在精打细算,老年人依靠固定收入生活,非营利组织谨慎管理捐款,学生需要平衡学费、生活费和房租,小企业严格控制开支,市政府也应像家庭一样审慎理财。”
他进一步分析,随着加拿大人口持续增长——例如卡尔加里预计在2029年将达到两百万居民——满足住房需求必须建立在财政责任的基础上。为此,联邦政府正通过提高住房供给、增加非市场住房来降低整体房价,以减轻年轻人的购房压力。

从“房价不应跌”到“均价必须降”
Robertson立场的转变,源于一场国会财政委员会的质询。保守党议员Aaron Gunn直接提问:“部长先生,您去年5月曾说‘房价不需要下跌’,为何现在改变立场?”Robertson回应称:“我需要澄清——我们并非指个别房屋贬值,而是加拿大人的平均房价必须下降。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量建设非市场住房,通过增加供给来拉低整体均价。”
这一表态的背后,是严峻的现实数据。根据加拿大房地产协会统计,2025年全国平均房价仍高达78万加元,较2000年上涨近四倍;在多伦多和温哥华,平均房价更突破120万加元。无党派智库“代际公平组织”2022年报告显示,普通加拿大人需17年不吃不喝才能存够20%首付,在多伦多和温哥华这一数字高达27年。尽管2024年因市场降温,全国平均存首付时间缩短至13.7年,对年轻人而言仍是巨大挑战。

反思与现实的差距
作为前温哥华市长(2008-2018),罗伯逊的“住房履历”本应是他的优势——毕竟在他任内,温哥华房价从60万加元飙升至150万加元,被称为“全球最难买房的城市之一”。如今坐在联邦住房部长的位置上,他不得不直面自己曾参与“制造”的危机。他在委员会上坦言:“我担任市长时,就已意识到住房系统的扭曲。从联邦到地方,政策长期脱节:我们鼓励移民,却未建设足够住房;放任投机炒房,却未充分支持首次购房者。”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加拿大人口增长超过500万,其中近30%来自移民,但同期新建住房仅满足三分之一的需求。联邦政府曾长期将住房视为“地方问题”,但直至2022年才推出首个全国性住房计划,行动明显滞后。

政府的解决方案:成效待察
尽管承认问题严重,罗伯逊还是为自由党政府的政策辩护,重点提到了两项关键措施:
《C-4法案》(Bill C-4)的首购族税收减免。根据法案,首次购房者购买100万加元以下的新房,可获得最高5万加元的联邦所得税抵免;100万-150万加元的房产,抵免额度随价格递增递减。政府预计,这将每年惠及近4.7万户家庭。有网友算过账:如果买一套90万加元的新房,5万加元相当于直接打了94折——但对温哥华、多伦多的购房者而言,这点优惠在高总价面前仍是杯水车薪。
加拿大建房局(Build Canada Homes)的成立。这个新机构的目标很明确:绕过传统开发流程,直接推动非市场住房(如保障房、合作社住房)建设。罗伯逊强调:“过去我们太依赖市场,现在必须补上非市场住房的缺口——只有供给足够,平均房价才可能降下来。”
然而,质疑声同样存在。多伦多大学城市研究教授David Hulchanski指出:“非市场住房建设周期长、成本高,短期内难见成效。而5万加元减税对根本买不起房的人意义有限。”

公众反响与未来挑战
Robertson的表态引发广泛讨论。有网友质疑:“新建住房价格下降是否会影响现有住房价值?”也有人感叹:“13年存首付几乎是人生一半时间。”还有评论对政策落地效果表示担忧。
有理性声音提醒:“房价下跌不是目的,让普通人买得起才是。如果跌得太狠,有房者的资产缩水可能引发新问题。”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危机的复杂性:既要让房价回归可负担,又要避免市场崩盘,政策的平衡术难度极大。

尽管联邦层面已认识到降低平均房价的重要性,但实现路径仍充满挑战。增加住房供给、建设非市场住房及提供税收激励,能否真正缓解年轻人购房压力,尚待时间检验。
对于新移民、年轻家庭及华人社区而言,密切关注非市场住房政策、首购族税收优惠及地方房价动态,将成为未来几年置业规划的关键。
您认为降低平均房价是解决加拿大住房危机的有效途径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