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南澳率先禁用了吃寿司用的酱油鱼,也是全球首个此类禁令!
而刚刚据澳媒报道,塑料酱油鱼可能很快要被一种澳洲新发明取代啦--这种新款“鱼”是用甘蔗渣做的。
很多人吃寿司时都会拿两三条小酱油鱼,现在新出的“Holy Carp”特意做得更大,一条就够用了。
这种塑料鱼,最早是1950年代在日本大阪发明的,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一次性塑料的危害。

因为它体积太小,几乎无法回收,红色瓶盖也常被随手丢弃,最后流入海洋。
之前有人在悉尼拍到,人行道的下水道栅格中,全嵌这种小塑料鱼的盖子,令人心惊:

今年9月,南澳今年率先成为全球第一个禁止使用塑料酱油鱼的地方,但允许店家改用软塑料袋装酱油--结果同样不环保:

Holy Carp 的共同创始人 Angus Ware 来自塔州霍巴特,他说当地早就禁掉一次性塑料了,寿司店里几乎看不到塑料鱼。
他每次去新州、维州或出国时,还看到这些塑料鱼,都会感到惊讶。
“全世界的人都对这些一次性小玩意上瘾,用几秒钟,却能污染几百年。”
他特别觉得讽刺的是:
“这种东西做成鱼的形状,最后被扔到地上,冲进大海,又回到鱼或海鸟的肚子里。”

Holy Carp 的设计团队 Heliograf曾经也用回收的海洋塑料做成一盏“酱油鱼灯”。
这次的新版本与 Vert Design 合作,用甘蔗渣制作,可以在家堆肥分解。
目前样品已经出来,团队正在和零售商洽谈,预计大约6个月后上市。
每条 Holy Carp长7厘米、宽5厘米、厚1.8厘米,能装6毫升酱油(最多12毫升),是传统塑料鱼的两倍容量。

它不含有害物质(PFAS-free),价格预计与普通可降解酱料杯差不多。
酱油可以放一周,但最好24小时内用完。店家可以让顾客自己装,也可以提前装好。
这种可堆肥的“酱油鱼”,准备在半年内量产,而且生产地在中国广东。
希望取代塑料版本的这条“环保小鱼”游进更多寿司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