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年轻人,越来越不幸福了!

你幸福吗

澳洲人生活得幸福吗?

健康公司Australian Unity联合Deakin大学最新发布的2025《澳洲幸福指数报告》给出了答案。

整体来看,澳洲人的“国家幸福感”有所提升,但“个人幸福感”并未明显改善,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的幸福指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下降趋势。

这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调查,收集了来自全澳各地10,000名居民的反馈,并首次将每个选区的幸福指数具体呈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数据。

报告将幸福感分为两大维度:一是“个人幸福感”,涵盖人际关系、健康、社区归属感等;

二是“国家幸福感”,包括对经济、政府和社会状况的满意度等。

Deakin大学首席研究员Kate Lycett博士指出,这份报告最显著的发现是:“你住在哪里,真的会影响你有多幸福。”

数据显示,生活在城市的人更容易对国家层面的事务感到满意,比如经济发展或政府表现;

但在“个人幸福感”上,他们的得分却显著低于乡村居民。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乡村地区居民年龄偏大、社区更紧密,人际关系更稳固,而城市居民则面临更高的孤独感和社交压力。

报告还发现,和去年相比,澳洲人的“国家幸福感”提升,而“个人幸福感”和去年持平。

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的幸福感呈现下降趋势。

以前的数据呈现出“U型曲线”——也就是说,人们在年轻和年长阶段的幸福感往往较高,中年时稍低。

但如今,这个U型正在逐渐被“直线”取代,也就是年龄越大,幸福感才越高。

Kate表示,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在上演。

年轻一代正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房价高涨、生活成本飙升、就业竞争激烈,再加上对气候变化和未来的担忧,种种不安都在侵蚀着他们的幸福感。

不仅如此,我们还正处在一场“心理健康危机”中,而这个问题,至今还被严重低估和忽视。

虽然人们习惯用“幸福”这个词来形容,但专家提醒我们,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主观幸福感”——一种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满意度的衡量。

墨尔本大学心理学教授Brock Bastian表示,把“幸福”这个词简单化,会让人误以为只要“想开点”、“努力点”就能幸福,忽略了收入、住房、社交支持等外部条件的巨大影响。

Lycett博士表示,当前一些公共政策已经开始引入“幸福感”作为国家发展指标,比如联邦财政部长Jim Chalmers推行的“衡量真正重要的事”(Measuring What Matters)框架中,就包含了主观幸福感的维度。

她希望未来幸福感可以和GDP、就业率等经济指标一样,被纳入国家的长期决策体系中。

Bastian教授也认为,把焦点从“国家有多少钱”转向“国家人民活得好不好”,是一种更人本、更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毕竟,幸福,不只是每个人的追求,也应该是整个国家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