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的《性别自决法》实施一年,性别登记迎来一波“静悄悄的大迁徙”。福音新闻社(epd)对德国20个最大城市及各州首府的调查显示,过去一年间,已有超过1.1万人完成性别登记变更。数据一经公布,柏林以约2400例位居榜首;汉堡约900例,慕尼黑与科隆各近700例,法兰克福超过440例,杜塞尔多夫约300例。

若按人口比例衡量,冠军则易主。莱比锡一年内生效的更改超过900项,折合每10万名居民中有151项变更;汉诺威以98项位列第二,波恩以86项居第三。虽然部分城市未能提供更细化的意向类别统计,但从反馈看,一个隐约的趋势正在形成:由原登记为女性的一方提出变更更为常见,最普遍的是由“女性”更改为“男性”;将登记调整为“多元性别”或“无登记”的比例相对较低。
这股更改潮与程序革新密不可分。新法自2024年11月1日生效,但早在当年8月起,欲变更者即可向户籍登记处提出申请,随后需经历三个月等待期,并在登记后最晚六个月内提交正式声明以获得确认。按规定,声明需转交至当事人出生地的户籍登记处办理。因此,多数城市“生效”声明的数量往往高于本地实际“提交”的数量。以纽伦堡为例:当地有290份声明最终生效,但在本地提交的仅有138份;与此同时,纽伦堡还接收了259份外地转来的声明并予以转办。
从各地反馈看,声明被拒的情形很少见。更多的“未完成”源于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提交最终声明。极少数被驳回的理由包括:拟更名与更改后的性别登记不相符、包含不被允许的特殊字符、或缺少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等。
联邦层面已着手评估新法运行情况。联邦家庭部表示,正在面向全德户籍登记处开展问卷调查。此前政府对申请量的年均预估约为4000份,并判断法律生效初期会出现“集中登记”的高峰——不少人此前一直在等待新法落地。
作为一项聚焦个人身份权利的改革,《性别自决法》简化了跨性别者、间性人及非二元性别者在人员登记册中更改性别登记与姓名的程序,取代了1980年的《变性法》。后者因程序复杂、带有歧视性色彩而备受争议。如今,数据曲线已给出第一年答卷:大城市领跑、人口比例的领先者却在东部城市,等待期与跨区转办让数字更显立体——这场制度更新,正悄然改写德国人的身份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