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蔬菜、巧克力……是什么让法超频频召回食物,造成百人死亡?

过去的夏天里,大家应该在法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新闻:

Leclerc召回鸡腿、各地超市召回巧克力慕斯、家乐福召回卷心菜…… 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莫过于奶酪。大规模召回、全面调查、21人入院……听着都有些人心惶惶。 到底是什么问题,让全法国都如临大敌?正是那种不算陌生的细菌——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法国人最爱的奶酪,正在成为这种危险的源头。就在过去一年,这个美食之国里,有620起严重的李斯特菌感染病例,其中100人因此去世。

这不仅仅是一次食品丑闻,更是法国正在面对的一场“隐形流行病”。

走进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你会看到一排排细长的透明试管,里面装着淡黄色的液体。

研究员马尔克·勒奎(Marc Lecuit)拿起其中一支,轻轻摇晃——里面漂浮着的,就是那种叫做李斯特菌的细菌。

它在液体中缓慢繁殖,几天之后,科学家就能解析出它的基因序列,就像侦探找到了嫌疑人的DNA。

“这就像刑事调查中的指纹一样,”勒奎说。

作为法国国家李斯特菌参考中心的负责人,他的工作,就是找出这些“看不见的凶手”,并追踪它们是从哪一道菜、哪一块奶酪里逃出来的。

今年夏天,法国的美食界一度被一场“奶酪事件”笼罩。

21位食客在不同的城市出现了严重中毒症状——高烧、呕吐、意识模糊,最终有两人不幸去世。

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指向了同一个源头:某批次被李斯特菌污染的奶酪。

这些病人的样本被送到了巴斯德研究所。经过十天的比对,科学家发现,他们体内的李斯特菌基因几乎一模一样——这意味着,他们属于同一个感染“簇”。

随后,研究所又在相关品牌的奶酪中检测出了相同的菌株,案件至此有了答案。

勒奎形容这一过程就像一场“食物侦探战”。研究员们在显微镜下和机器前一连工作十几个小时,一旦在不同样本中发现相同的基因序列,就意味着找到了犯罪现场。

那批奶酪,最终被下架、召回,但代价已经发生。

李斯特菌其实并不是新东西,它天然存在于动物的消化系统中,牛、羊、鸡甚至鱼身上都有它的踪迹。

它可以通过环境传播到奶酪、熟食、肉类甚至沙拉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吃进去也没什么反应,顶多轻微拉肚子或发烧。

但危险在于,这种菌一旦进入血液、脑部或胎盘,就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这就是“侵袭性李斯特菌病”。

它尤其容易攻击免疫力弱的人,比如老人、孕妇或正在接受治疗的人。

病发时症状非常凶险:高烧、败血症、脑膜炎,甚至导致死亡。死亡率约为20%。

法国从20年前的每年200例严重感染,增加到如今超过600例。这不是统计口径变化造成的,研究人员已经确认——病例真的变多了。

在巴斯德研究所的李斯特菌中心,每年大约有2500个样本被送进实验台。这里的检测程序几乎是军工级的。

每一份阳性样本——无论来自患者还是环境——都会被提取DNA,然后放入数据库中与其他菌株比对。

如果发现两份样本的基因相似度几乎一致,就会被标记为“同一来源”。研究人员再顺藤摸瓜去找:这些感染者是否吃过同一种食物?那些食物来自同一个工厂吗?哪家品牌、哪一批次?

在9月的一次检测中,他们终于确定了“罪魁祸首”:那批奶酪的菌株与患者体内完全匹配。

那一刻,整个团队松了一口气。找到源头意味着可以防止更多人受害。但他们也清楚,这只是冰山一角。

法国的食品安全系统运行得相当完善,从1999年就建立了这一套监测机制。但即便如此,李斯特菌依然在“钻空子”。

法国公共卫生署的流行病学家马修·图尔德曼(Mathieu Tourdjman)提出了一个解释:不是菌多了,而是人体变脆弱了。

“我们观察到病例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身上。”他说,“法国人口老龄化非常明显,二战后婴儿潮那一代人正在步入高龄阶段,他们对感染的抵抗力远不如年轻人。”

数据确实在支持他的判断。除了老人,孕妇群体的病例比例也在上升。过去五年里,怀孕妇女感染李斯特菌的风险几乎翻倍。

医生怀疑,部分年轻妈妈可能忽视了饮食建议,仍旧食用未经过巴氏杀菌的奶酪或生肉,但目前没有确凿数据证明这一点。

另一类风险来自现代医学本身——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疾病服用免疫抑制剂。

这些药物虽然能控制慢性病,却也削弱了身体的防御力,让他们更容易被李斯特菌“盯上”。

那要不要干脆告诉老年人:别再吃生奶酪?图尔德曼摇摇头。他很清楚,这种建议几乎行不通。

“你可以让一个孕妇九个月不吃奶酪,但你没法让一个七十岁的法国老人戒掉他一辈子都在吃的食物。”

对许多人来说,奶酪不仅是饮食习惯,更是生活方式。

医生更倾向的做法,是提醒人们注意储存和加热方式。李斯特菌怕高温,加热至70°C以上即可杀死。

但问题是,大多数传统法式奶酪本身不适合加热,这也让防控变得困难。

回到巴黎的实验室,研究员们依然在工作。房间里有低温机、离心仪,还有正在“培养”的菌株。那股淡淡的酸味混着消毒水的气息,空气里弥漫着紧张的专注。

马尔克·勒奎说,他的工作像是在破案:“我们每找到一个感染簇,就像破了一起案。不同的是,我们的‘罪犯’不会说话,只会在显微镜下留下痕迹。”

从最初怀疑样本,到确定菌株,再到联系食品厂商、下架产品,一个完整的追踪周期往往要十天到两周。越早发现,意味着越多的生命能被救回来。

幸运的是,李斯特菌虽然危险,但仍有办法治疗。医生们一致强调:一旦出现发烧、头晕、恶心等症状,尽快使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e)等抗生素,多数情况下都能控制病情。真正致命的,是延误。

法国人热爱生奶酪,就像意大利人离不开生火腿。可是当一种细菌悄悄在其中滋生,风险和习惯之间的拉扯就成了问题。

“别慌,”勒奎最后还是笑着说。“只要你健康、注意卫生,吃奶酪并不会有危险。”

他说完又转身回到培养皿前,那些微小的生命依旧在液体中繁殖——无声、肉眼难辨,却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