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公校“无家可归学生”10年连涨,首超15万创历史新高

根据纽约儿童权益倡导(AFC)组织周一发布的报告,在2024至2025学年,纽约市公立学校有超过154,000名学生处于无家可归状态,这意味着在全美最大的公立学校系统中,每7名在校学生中就有1人没有永久住所。

(来源:Amny报道截图)

这是无家可归的学生人数连续第十年超过10万,并且是首次总数突破15万,创下历史新高。该报告基于纽约州教育部门的数据得出,发布之际,纽约市各家庭正面临难以负担基本生活需求的困境,包括支付住房和食物等费用。

无家可归学生的居住困境与地域分布

报告显示,在2024至2025学年中,近65,000名无家可归儿童曾在市级收容所居住,另有超过82,000名儿童暂时与他人共用住所。与前一学年相比,2024至2025学年的无家可归比例有所上升,其中布朗克斯区的学校比例最高,其次是曼哈顿区。

在社区学区层面,东哈莱姆区(East Harlem,第4区)、高桥和大广场区(Highbridge&Grand Concourse,第9区)、布朗斯维尔区(Brownsville,第23区)和布什维克区(Bushwick,第32区)的学校中,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被认定为无家可归。

学业鸿沟:辍学率是同龄人的三倍

研究人员指出,无家可归或住在收容所的学生在取得学业成功方面临“巨大的障碍”。研究表明,这类学生存在缺勤率增加、成绩下降等情况,且高中毕业的可能性降低。

(来源:pixabay)

AFC负责临时安置学生事务的主任Jennifer Pringle表示,根据2023至2024学年的数据,收容所中有八分之一的学生辍学,这是有永久住所的同龄人的三倍。她还指出,无家可归学生的四年毕业率为62%,而有永久住所的学生则为85%。

此外,居住地与学校之间的巨大距离也是学习障碍。Jennifer解释道:“例如,40%的收容所家庭被安置在与孩子上学地点不同的行政区——不是不同的社区,而是不同的行政区。”

倡导者呼吁更多行动:这是一场“道德失败”

在这份全面的报告发布后,倡导者们呼吁市政府采取更多行动,帮助陷入困境的无家可归家庭。

为无家可归家庭提供住房和服务的Win机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hristine Quinn称无家可归学生人数的增加是“一场道德失败,是对纽约市的严厉控诉”。她强调,无家可归的学生面临着重重困难,他们不仅要克服长期缺勤的问题,还要努力达到那些有家可归的同学通常就能达成的学业标准。

AFC执行董事Maria Odom直言,纽约市“目前让居住在收容所的学生感到失望”。她敦促下一任市长将“确保无家可归学生获得成功所需支持”作为首要任务,并领导全市范围、跨部门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Christine还呼吁市政府采取“大胆的新举措”,让更多家庭获得永久性住房,并“一劳永逸地结束这场家庭无家可归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