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一年,日本政府过得真是“痛并快乐着”。快乐在哪?当然是游客爆棚、钱袋子鼓起来了。痛在哪?也很明显——人太多,已经快招架不住了。
先来看看数据。日本媒体统计,2025年上半年,光是半年时间,日本就接待了2150万外国游客,比去年同期硬生生多了近400万,刷新了历史纪录。旅游大国的牌面,可以说是牢牢拿捏。

但数字背后,是实打实的“人山人海”。
比如京都,当地居民上班挤电车,常常要跟大包小包的游客肩并肩,甚至被行李箱撞得站不稳。再比如富士山,登山步道原本是给户外爱好者准备的,现在成了“游客广场”,人头攒动,想拍张没人的风景照?几乎不可能。

有日本网友吐槽:“我家附近的便利店,夏天一到,冰淇淋货架全是外国游客扫空的。” 还有人说:“京都的巴士,本地人已经不想坐了,几乎全是观光客。”
日元贬值,让外国游客嗨翻了
为什么日本会这么火?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日元贬值。
日元跌到150这个区间后,外国人的购买力直接拉满。对他们来说,日本俨然成了“全年打折商场”。

奢侈品、药妆、电饭煲、游戏机,甚至便利店里的小零食,都成了“战利品”。中国游客“买买买”不用多说,欧美游客也来凑热闹,甚至有韩国博主专门录视频,教大家怎么在日本超市“一次性买够一个月的泡面”。
本来,日本政府还挺高兴:消费指数飙升,经济数据漂亮,观光税收创纪录。可问题是,本地人的日常生活彻底被打乱了。
政府的新动作:签证要涨价,可能翻9倍!
于是,日本政府决定出招了。最新的计划是——大幅上调访日签证费,让日本签证不再是“白菜价”。

目前,日本单次入境签证才3000日元,多次签证6000日元。要知道,美国签证差不多要185美元(约2.8万日元),英国177美元(约2.6万日元),申根签证也得90欧元(约1.4万日元)。相比之下,日本确实便宜到“不合时宜”。
这次调整,日本外务省说会参考G7和OECD的标准。内部预测显示,涨幅可能高达原价的9倍。也就是说,以后单次签证可能要飙到2.5万日元以上,直接从“超值价”跳到“欧美价位”。

不光观光签证,商用、留学、长期滞留等等,都要跟着涨,最快2026年就能落地。
就连免签也要交钱??
如果你觉得“没事啊,我去日本免签”,那可能要失望了。
日本还打算搞个类似美国ESTA的“JESTA”电子入境授权系统,预计2028年上线。到时候,就算是来自美国、欧盟、中国台湾这些免签地区的游客,也得提前上网申请,交个3000日元左右的费用。

换句话说:以后去日本,几乎没有“白嫖”的路子了。
更别提每人1000日元的“国际观光旅客税”,日本已经靠这个一年收了快500亿日元。
日本政府的算盘打得飞响:少一点人,多一点钱
听起来,政府的逻辑也不算难理解:
签证费便宜,申请量猛增,人工和管理成本压力大; 游客太多,当地居民怨声载道,垃圾、噪音、堵车、物价上涨一箩筐; 那就“价格杠杆”调节一下,从“拼数量”转向“重质量”。

一句话,日本政府希望:游客少一点,消费多一点。
可是问题来了,日本的魅力,真的是靠“贵”撑起来的吗?
很多专家提醒,日本可不是巴黎,也不是伦敦。它能靠“观光立国”撑起经济复苏,靠的不是“高冷”,而是“性价比”。
签证便宜、手续简单、体验舒服,这些才是日本几十年来的优势。现在一涨价,还要加电子手续,便利性直接下降,竞争力自然被削弱。

尤其是看看邻居们:
韩国宣布,三人以上的中国团队可以免签15天; 泰国更是直接中泰互免签。
对比一下,日本如果把签证拉到两三万日元,那些原本一年飞两三次的普通游客,恐怕会转身去别的国家了。
有中国网友就说:“以前去大阪比去三亚还方便,以后如果手续复杂又贵,那还不如去泰国。”

有意思的是,日本国内对这个政策的讨论也很热闹。
「本地人真的快受不了游客了,涨价吧,少来点也好。」 「政府是不是想得太简单?游客不是水龙头,说关就关,说开就开。」 「外国人被当成摇钱树,这样会不会把人都赶跑?」 「京都人可能会松口气,但北海道的商家估计要哭。」

可以看出,日本社会对游客是“又爱又恨”。一方面,经济离不开观光业;另一方面,居民日常生活确实被打扰得厉害。
如果签证越贵,手续越烦,那么那份“说走就走”的轻松感就被削弱了。未来日本旅游会变成什么样?也许要等几年才能看到结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个“性价比爆表、随时能飞”的日本,正在慢慢变得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