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很日本:名字叫虹林结衣的伪娘对小学女生猥亵被逮捕!

在日本的社会新闻里,时不时会出现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案件报道。这次引发话题的,是横滨警方逮捕的一名涉嫌对小学生实施猥亵行为的男子——虹林结衣,29岁,无业。

单从名字看去,几乎没人会想到“虹林结衣”是个男性。这个名字听上去柔和又甜美,像极了女明星的艺名。新闻照片里,虹林的外表也带着几分女性化,让不少日本网友第一眼都以为是“女性加害者”,直到看到警方的正式说明,才意识到他在户籍上确实是“男性”。这一反差,让事件迅速登上热搜。

根据警方调查,事件发生在9月26日早晨。横滨市南区的一条住宅街上,一名正在上学途中的小学二年级女童被陌生人从背后靠近,擦肩而过的瞬间对她的下半身实施了猥亵行为。女孩受到惊吓,回家后向家人讲述了经过,警方随后调取了周边监控录像。画面中,一名外表中性的身影在同一地点徘徊多次,似乎在物色目标。几天后,警方锁定嫌疑人并展开逮捕。

面对调查,虹林结衣否认犯罪事实,称“我没做”“那段时间我可能去了便利店”。但警方指出,案发现场周边近期还接连出现过多起类似的儿童受害案件,目前正在调查是否存在其他犯罪。

这样的案件在日本社会并非孤例。虽然治安总体稳定,但针对未成年人的街头骚扰和猥亵事件仍时有发生。日本刑法中对此类行为的界定极为严格,即便是短暂接触也可能被定为“不同意わいせつ(非同意猥亵)”。警方近年不断强化对通学路段的巡逻力度,但加害者往往随机出没、行动隐秘,增加了侦查难度。

不过,这起事件之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并不仅仅因为犯罪行为本身,而是公众对嫌疑人名字与外貌带来的“认知错位”。

日本网友纷纷吐槽:

“是男的?可这名字怎么看都是女生的名字啊……”

“怎么看都不像男生啊……到底是化妆技巧太高明的伪娘,还是本身长得就很中性呢……”

“无论是外貌还是名字,看起来都完全像个女人。要是伪装成温柔女性接近,女孩子根本提不起警惕心吧。说到底,只能教孩子们一个原则——只要是主动靠近的大人,不管是谁,都要当作坏人来看,提高警觉。”

“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女生,名字也很像女孩子的名字……29岁了却没工作,还有猥亵前科,估计是早就对社会毫无敬畏了吧。他父母恐怕也挺头疼的。”

……

过去几年,日本媒体报道中出现过几起类似的情况——外貌或名字偏女性化的男性嫌疑人,在舆论场中被“性别模糊化”,评论区的焦点甚至从案件本身转移到“他到底是不是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社会在性别认知上的迟缓:在强调“个人自由”的同时,人们仍然用传统二元视角去判断外貌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

而舆论的热度,也让人看到另一种现实——在日本,一个人的名字、打扮、甚至气质,都足以成为被关注、被标签化的理由。或许在这个外表极易被放大的社会里,“长得不像罪犯”并不意味着无辜,“看起来温柔”也不代表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