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再战》
One Battle After Another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编剧: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西恩·潘 /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雷吉娜·赫尔 / 缇雅娜·泰勒 / 蔡斯·英菲尼迪 / 伍德·哈里斯 / 阿拉娜·哈伊姆 / D·W·莫菲特 / 约翰·胡热那克 / 莎娜·麦克黑尔 / 布伦达·洛伦娜·加西亚 / 特雷西·托德 / 吉姆·安德森 / 博格丹·舒米拉斯 / 约翰·德马卡斯 / 马特·斯波尔尼克 / 贾斯汀·S·麦克达维特 / 杰克·特劳特 / 罗布·戈尔
类型:剧情 / 惊悚 / 犯罪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25-10-17(中国大陆) / 2025-09-24(法国) / 2025-09-26(美国)
片长:160分钟
《一战再战》(One Battle After Another)是由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执导的一部影片,中国观众习惯将其称呼为PTA。其代表作《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更是一举斩获多项国际大奖,并在第80届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提名,奠定了其在影坛不可撼动的地位。
也正因如此,《一战再战》的上映备受期待。然而,当笔者满怀好奇与敬意步入影院后,却不得不说,这部新作却远不及预期。影片虽然延续了PTA在视听语言上的一贯精致,但在叙事节奏、整体人物塑造与情感逻辑上却显得力不从心。故事宏大而空洞,政治目的凌驾于真实的创作意图之上,最终让观众感受到的,不是震撼与思考,而是不解与疲惫。

《一战再战》电影截图
影片的故事围绕着Bob(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与Perfidia(媞雅娜·泰勒 饰)展开。二人同属一个激进的反抗组织,该组织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制造社会动乱、对抗体制,以此来抗议政府对移民的不公政策,并试图为合法与非法移民争取权益。
然而,负责镇压移民活动的反移民组织将军(西恩·潘 饰)在一次行动中因自身扭曲的性癖,对Perfidia产生了疯狂的迷恋。
一次行动中,组织的计划被暴露,Perfidia被捕。在被审讯过程中,她泄露了组织内部成员的信息,导致整个组织被迫潜伏长达十六年。此后,Bob带着一个女孩Willa相依为命,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一战再战》电影截图
十六年后,将军又找上了门,要求能够带走Willa,这也彻底打破了Bob平静的生活。二人不得不联手,踏上反抗之路。
PTA依旧掌控光影魅力
整部影片在视听语言上依然保持了顶级水准。开头近一个小时的爆炸戏场面恢宏,蒙太奇的剪辑方式是纯粹的视听盛宴,细腻地展现了小李子所在反抗组织的执行力和影响力。
影片结尾的三辆车追逐戏更是张力与刺激感十足。镜头充分利用了美国公路特有的起伏,通过上坡下坡的遮挡关系,巧妙地制造了空间感与紧张感。观众的视线在“看到”与“被遮住”的切换中被牢牢抓住。通过这种信息差,增强了叙事的悬念与力度。

《一战再战》电影截图
演员方面,整体发挥十分出色。在Willa失踪后,Bob必须通过组织留下的线索找到Willa,小李子将角色忘记组织暗号时的无奈和崩溃演绎得非常生动,情绪的层次非常细腻。而Willa在经历了被组织内的人救走,又被将军带走,目睹枪杀等等事件之后,当父亲Bob姗姗来迟,Willa大声的喊出组织的暗号进行对质。在反复确定来人是父亲之后,才哭着跑向父亲。而西恩·潘则延续了他一贯的可怕演技,将角色那种扭曲的性癖与压抑的疯狂感表现的极具张力。观众可以通过他颤抖的下巴和眼神感受到这个角色身上理智与疯狂共存的平衡。
总体而言,影片在视听语言与演员表演上还是保持了优秀的水平。
被拖垮的叙事
然而,影片在节奏把控上似乎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整体叙事显得略显拖沓,部分情节的铺陈可以更为精炼。
比如,反派将军因被揭发与非法移民Perfidia有染,因此被认定“血统不够纯正”,而遭反移民组织派出的杀手追杀。杀手驱车使用霰弹枪贴脸追杀,然而却意外的并没有成功。于是导演选择在第一次暗杀失败后,又在结尾处花费近十五分钟的篇幅去描写他最终被组织真正处决的过程。虽然这段戏在形式上依然精致,镜头语言也很讲究,但在叙事层面上显得多余。

《一战再战》电影截图
事实上,观众在第一次暗杀失败后,已经知道了将军的死亡只是时间问题,他的死亡也是角色注定的命运。因此这里的第二次暗杀并没有为人物或主题提供新的信息,反而成为了影片的第二次结尾,打断了影片应有的收尾利落感,使整体节奏显得松散。
失焦的主题
影片在主题层面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它试图通过讲述小李子一家以及其他非法移民的悲惨遭遇,来表达对反移民局的暴力与执法不公。这一题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情感,然而在人物塑造和性格刻画上,影片显得过于简单化,缺乏深度与复杂性。

《一战再战》电影截图
例如,导演将所有反抗组织的成员设定为少数族裔或有色人种,而反移民局及相关权力机构的成员则清一色是白人男性。这样的对立虽然清晰,却流于符号化与脸谱化,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感与讨论空间。观众在面对这种“绝对善”与“绝对恶”的二元对立时,很难产生更深层的共鸣或思考。
其实回看过往诸多影片,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存在于灰色地带的片段,因为它代表人性中的善和良心,揭示了人性中残存的善意与良知。即便是罪恶至极的反派,也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触动。于是往往也是这些瞬间使得这些人物变得可爱而鲜活,让人物充满闪光点和高光点,摆脱了单薄的符号化刻画,变得真实、立体而动人。
空洞的人物
此外,人物弧光的缺陷也显而易见。影片中的人物缺乏足够的前因后果支撑,他们的处境与行为动机都显得突兀而单薄。导演并未花时间去解释这些非法移民为何会流落至此、他们为何选择来到美国、又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困境的。观众因此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处境,也难以对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反,影片在开篇就用将近一个小时的篇幅去描绘反抗组织所引发的暴乱与冲突。虽然这些场面宏大、视觉冲击力强,但由于缺乏角色的情感铺垫与背后的故事,观众很难代入他们的愤怒,反而只能看到他们所带给社会的慌乱和恐怖袭击,只能看到他们不顾一切的冲进银行,去袭击无辜的工作人员甚至枪杀,而并没有真的为移民难民带来真正的权力维护和人权支持,甚至让这些人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一战再战》电影截图
结果就是,影片在情绪表达上出现了割裂。观众既无法与主角群体产生深层共鸣,也无法真正厌恶反派角色。相反,由于西恩·潘的表现过于富有张力,观众甚至会有些好奇,这个反派的下一步会是什么。
此外,影片试图将将军所代表的反移民局塑造成一个又当又立的形象,因此赋予他冷酷的行事风格,去铲除所有的有色人种和移民,但同时他又不可救药的疯狂爱上了Perfidia,以此来达成他表里不一的形象。

《一战再战》电影截图
然而仔细想来,Perfidia所代表的反抗与自由,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在影片前期的内容里,她充满野性,敢于抗争,是个战士,然而被捕之后毫不犹豫就背叛了组织,随后就抛下自己刚刚出生的女儿逃到了非洲。Perfidia原本象征的抗争精神被掏空,而观众也不难想象,她到了非洲之后,又会在那里掀起一阵怎样的腥风血雨。
这种叙事上的缺失和失衡,使得影片主题变得模糊不清。影片一方面渴望揭露权力的不公,另一方面又在影像上不断放大暴力与混乱的快感,让人难以辨认其真正的道德立场。它试图唤起对制度暴力的反思与对底层群体的同情,但观众是否会顺从,还是会质疑?
当愤怒失去方向
从笔者的视角来看,影片中所谓的“反抗组织”形象也存在较大争议。导演显然试图将他们塑造成对抗不公、对抗歧视、对抗权力,而追求人权与平等的革命者,但在具体行为与道德层面上,这一形象却显得十分模糊,甚至带有明显的悖论。
反抗组织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们所发动的爆炸、袭击等行动,则更符合“恐怖分子”的特征,而非有明确政治诉求与道德底线的革命行为。

《一战再战》电影截图
以Perfidia为例。影片中其他角色将她定义为一个危险的人,一个永远不确定的因素,因为她做事不计后果,行为疯狂而难以令人琢磨,带有极端性和破坏性。这一点从她后来为了保证人物顺利进行而“强迫”了将军就可以看出。
而当Perfidia被捕后,面对监狱和自由,面对保护同伴和拯救自己,她几乎毫不犹豫就将组织内成员信息、街头地点等等信息都泄露了出来。其他成员因此叫她 “rat”(叛徒、告密者)。然而导演并未对此做出解释,也并未深入探讨其后可能隐藏的心理挣扎与人性复杂,只是让她在之后又再次逃走,远走非洲,重新开始自己的反抗运动。作为组织前期的核心成员,Perfidia的角色形象使得整个组织的理想显得脆弱而空洞,也让所谓的“革命精神”失去了可信度,观众感受不到丝毫的热血和兴奋。

《一战再战》电影截图
这样的“反抗组织”,更像是一群手段极端、目标模糊的暴力分子,以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者。
回想影片结尾三车追逐的戏份,作为影片的高潮部分,它的视听语言精彩。然而配合着那些漂亮的镜头,精美的配乐,观众却无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意图。PTA的才华依旧耀眼,但是这次他的表达却模糊而摇摆,观众能看到他在愤怒,也能感受到他在控诉,但始终不明白他到底在反抗什么、怜悯什么、又在相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