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脆叫印加坡好了!” 新加坡的街头挤满印度人,一大波外国游客都惊呆了~

最近新加坡又双叒叕上热搜了!

新加坡之前霸榜,不是凭“全球最宜居”,就是靠“天价生活费”,逼格高得不行。可这次却画风突变,竟是因为——满大街的印度人!

没错,就是“印度人”这三个字,让新加坡在社交平台上彻底出圈。网友们直接炸锅:

“一下飞机,耳边飘来的不是‘Singlish’,而是流利的泰米尔语。”

“空气里飘的不是树木的清香,而是醇厚的咖喱与香料的味道。”

“街头走的、商场逛的,随处可见身着纱丽、额点朱砂的印度面孔。”

这一强烈的文化冲击,让不少初来乍到的网友忍不住在线吐槽:“我是来了新加坡,还是误入了‘印加坡’?!”

话说回来,新加坡的印度元素为啥存在感这么强?这座国际大都会,真的被“印度化”了吗?

01

新加坡遍地都是印度人 连神牛都被拉上街头 最近走在新加坡的街头,仿佛穿越到了印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面孔,热闹非凡。

好家伙,连牛车水这样的老牌华人区都被印度人“占领”了!

图源:小红署@WOW SG SHOP

宝塔街上人山人海,全是印度人的身影,不知道的还以为这里新开了一个“小印度”分号!

这还不算,他们直接就把大街当成了宝莱坞片场!赤脚跳舞算什么?不少大哥直接光起膀子摇摆。

最绝的压轴大戏是——他们居然把“神牛”都请来一起轧马路了!网友纷纷调侃:“这下新加坡如愿成了新德里…”

还有网友调侃,圣淘沙海水怕不是被印度人当恒河圣水用了…

图源:小红署@自行车厘子

02

印度人有专门的“地盘”就在新加坡的小印度

别看现在印度人的身影遍布全岛,但要说新加坡哪儿最有印度味儿?那必须得是“小印度”!这里才是他们名副其实的“大本营”和“文化心脏”。

它的故事始于19世纪:欧洲人建起赛马场,商人们雇来印度员工。人越聚越多,神庙也越建越多,这片土地渐渐被注入了纯正的印度灵魂,历经百年,终成今天这个活色生香的“小印度”。

在这里,维拉玛卡里雅曼兴都庙里供奉着强大的迦莉女神,神像林立,庄严华丽。从地道餐厅到香料店,从华丽纱丽到精美手工艺品,这里应有尽有。

空气中弥漫着咖喱、香料与街头小吃的混合香气,十足上头!宝莱坞音乐、市集的喧闹与欢笑交织成最活力的背景音。

周末,这里更是人潮涌动!在新加坡打拼的印度工人们汇聚于此,聚会、畅聊、换钱寄回家……在熟悉的乡音和风味里,这里就是他们安放乡愁的“快乐老家”。

03

全网热议:新加坡正在变成“印加坡”?!

好家伙!新加坡小印度的存在,再加上最近满街的印度风情,直接把网友的脑洞给炸开了!各种神吐槽刷屏,弹幕都快不够用了!

有人一本正经地预言:照这趋势,新加坡早晚得改名叫“印加坡”!

还有网友说:10年之后,新加坡就是印度的了。

更有网友玩梗说:格局打开,何止是印加坡,还有印来西亚、印本、印拿大、印大利亚、印不列颠……

在一片欢乐玩梗中,真相侠终于上线科普:这可不是什么“神秘占领”,而是因为这几天正是印度教的重要节日——屠妖节!

这就好比华人过春节,满城都是中国红。印度人过节也是张灯结彩,脱鞋光膀子去庙里庆祝,热闹一下很正常嘛~

再说了,新加坡本来就是由华人、马来裔、印度裔等共同组成的多元文化国家。这种节日的热闹景象,正是新加坡文化包容性的最好体现!

所以,大家玩梗归玩梗,可别当真啦!

04

印度人在政坛开挂了?连新加坡总统、部长都“安排”上了 新加坡的印度裔群体,不仅挤占街头、小印度,更在政坛高层撑起了一片天。从国家总统、部长到反对党领袖,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2年前,尚达曼以70.4%的惊人得票率,强势当选新加坡第九任总统。这场“断层式”的胜利,让一位印度裔政治家成为了这个国家的象征。

细数新加坡政府的关键职位,印度裔面孔比比皆是:

·尚穆根,执掌内政与律政的“双料部长”,印度裔身份。

·维文医生,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外交部长,是淡米尔人与华人的后代。

·英兰妮,身兼总理公署与财政部第二部长,父亲是印度兴都教徒,母亲是华人。

·易华仁,此前因涉贪落马的前交通部长,同样出身印度裔。

·毕丹星,新加坡反对党领袖,印度裔。

不止现在,新加坡历代政坛都有他们的印记。从被誉为“国父”之一的拉惹勒南,到前总统纳丹,前副总理贾古玛…

这些印度裔精英早已深度融入新加坡的政治血脉,成为这个多元社会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

05

商界学界也“刷屏”!

新加坡印度裔大佬无处不在

你以为印度裔在新加坡只活跃于政坛?那就错了!从叱咤风云的商界领袖到象牙塔里的学术权威,他们的影响力早已遍布各行各业。

星展银行CEO高博德,老家在印度密鲁特,曾多次蝉联新加坡年薪最高的“打工皇帝”,妥妥的金融界扛把子。

Everstone Capital的联合创始人兼执行合伙人Sameer Sain等一批印度企业家,都选择把新加坡作为事业基地,在这里搅动资本风云。

据说新加坡金融区里,每三个白领中就有一个是持工作签证的印度裔专业人士,科技圈的印度裔高管更是快占到三分之一。

新加坡各大高校里,印度籍或印度裔教授也是常见面孔。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新加坡的“外交官学者”马凯硕。

这位大佬最近说了一句经典名言:“新加坡就是最繁华、最干净的印度城市。” 这话虽然带着调侃,但足以看出印度文化在新加坡底蕴之深,影响力之广!

从政界、商界到学界,印度裔精英们真是撑起了新加坡的“半边天”!

06

印度人为何挤满新加坡?小红点的“人才引力场”太强了! 你知道吗?新加坡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印度裔!而且这比例还在飙升,有人预测到2040年可能逼近15%。从1819年的区区120名印度人,到如今的几十万大军,这背后可是新加坡政府一场持续几十年的“精准人才引进”大作战!

关键是在2005年,新加坡与印度签署《全面经济合作协定》,相当于一张“精英直通卡”,向高学历、高技能的印度人才敞开大门。更厉害的是“一个带一串”的链式效应:一个印度工程师落户,很快会把配偶、孩子,甚至七大姑八大姨都接来。人口雪球,就这么越滚越大。不光是精英,印度超级富豪也偏爱新加坡。星展银行的报告就指出,印度裔高净值人群是全球家族办公室资产增长的重要推力。

07

多种族文化国家 多元和谐才是新加坡的底色

在新加坡,多元种族不仅是国情,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和谐底色。

新加坡政府将每年7月21日定为“种族和谐日”,这不仅是日历上的一个标记,更是全民的承诺:无论来自何方,信仰什么,我们都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这份和谐,随着时代发展也在悄然进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首先认同自己是“新加坡人”,其次才是“华人”、“马来人”或“印度人”。

跨种族婚姻比例从1980年的3.5%飙升至如今的20%,爱情成了最动人的融合剂。

目前,新加坡的种族结构大致稳定在华人75%、马来人15%、印度人9%。正如李显龙资政所言,政府会像一位细心的“守护者”,谨慎维持这种让社会感到舒适的平衡,避免因剧烈变化引发不安。

在这里,和谐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都在书写的故事。

08

从李光耀到黄循财新加坡历任总理致力于种族和谐

新加坡的多元种族主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从建国之初就写入基因的国家承诺。

国父李光耀早已勾画蓝图:这里没有纯粹的华人、马来人或印度人,只有共同的“新加坡人”。他妙用“语言”作为粘合剂,马来语成为象征团结的国语,英语作为公平的官方语言,各族母语则是必须保留的文化之根。

政府甚至立法确保组屋区必须“混搭”居住,从物理空间上杜绝种族隔阂,让不同肤色的孩子从小成为玩伴。

2019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显龙更是提出了一个现象:

尽管大家与各自的祖国有密切的联系,本地的马来人、印度人和欧亚裔最终也和华人一样,选择在这里落地生根。从“落叶归根”变成“落地生根”,逐渐对新加坡产生认同。

现任总理黄循财也强调,种族问题是新加坡的基本问题,不容动摇。这不仅是政策的延续,更是一种举国上下的共识。

从李光耀到黄循财,新加坡始终在坚持多元种族和谐,坚持打造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

通心粉们,最近你是不是也觉得新加坡的“印度含量”飙升?别惊讶,这都是因为印度的重要节日——屠妖节来啦!虽然它不是印度新年,但热闹程度绝对火爆~

万事通也在此,祝所有新加坡人屠妖节快乐。

通心粉们,你觉得最近的超具印度风情的新加坡热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