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籍女子曹雯晴(30 岁,译音)的双重身份近日引发关注 —— 她既是 “假公安” 诈骗的受害者,更是泄露千名客户信息的犯罪嫌疑人。10 月 14 日,新加坡法庭裁定其罪名成立,案件将于 12 月 22 日宣判。
骗局始末:从 “协助调查” 到资料外泄
案发时身为新加坡大华银行贷款专员的曹雯晴,持有当地永久居民身份。2021 年 3 月,她接到自称 “中国公安” 的电话,对方以办案为由要求其协助搜集中国籍客户信息,并强调 “需秘密进行,不得告知他人”。
在对方诱导下,曹雯晴利用职务权限,于 4 月 6 日至 22 日期间查阅 3300 余名客户资料,最终通过 WhatsApp 将 1166 名客户的姓名、身份证号、账户余额等敏感信息,以表格拍照形式传给诈骗分子。期间,她还被哄骗向对方汇款 10 万新元(约合人民币 54 万元)。
直到看到类似诈骗报道,曹雯晴才联系上海警方核实,于 4 月 22 日报警,但此时客户信息已外泄半月之久。事发后,她被大华银行解雇。
法庭交锋:“误信公安” 抗辩被驳回
庭审中,曹雯晴面对 14 项《滥用电脑法》及 13 项《银行法》控状,以 “错误理解对方身份” 为由抗辩,声称误以为需遵照中国公安指令行事。
但控方出示的证据显示,她在与诈骗分子的通讯中,曾直言自己的行为是 “泄露” 资料,还担心 “事发后无法在本地银行业立足”。法官指出,作为接受过保密培训的银行职员,曹雯晴明知客户信息属高度机密,却未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其恐惧心理恰恰证明她清楚行为违法。
事件余波:银行紧急补救,诈骗手法引警惕
大华银行事后公开致歉,采取多项紧急措施保障客户安全:禁用受影响账户的线上服务、设置 1 美元转账短信预警、加强账户监控,并逐一通知涉事客户重置数字权限。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表示将核查银行内控是否存在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 CRS 国际税务信息交换等真实政策背景,让说辞披上 “合理性外衣”,精准抓住曹雯晴作为中国籍新移民的心理弱点实施骗局。这一手法与国内高发的 “冒充公检法诈骗” 高度相似 —— 骗子常以 “涉嫌犯罪” 施压,要求受害者 “保密配合”,通过精神控制实现诈骗目的。
反诈提醒
新加坡警方强调,公检法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或索取敏感信息。境外居民遇此类情况,可联系本国使领馆核实,或直接拨打当地报警电话求助。国内民众亦需警惕类似骗局,牢记 “不轻信、不转账、多核实”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