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发现了一个“悲伤”的事实:日本在中国人眼里的定位……

最近日推上有个帖子火了—— “在日本工作的中国人,日语好、英语也好,那他们为什么来日本?”

中国籍员工的答案让日本人意外。 “中国成绩一般,去不了欧美。家里说,来日本还能考上好大学。”

这一句话,把日本人整不会了。 他们以为中国留学生来,是被樱花、和食、动漫吸引; 结果发现——原来日本的定位是这样。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悲伤”的事。 这种格局,从一百多年前就写在中日之间的留学史里。 清末那会儿,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都来过日本。 他们不是为了“追梦东瀛”,而是——西洋太贵,日本够近。 鲁迅自己就说过:“留学东洋者,多贫寒子弟。” 当时去英国、法国的是贵族公子,来日本的是穷学生。

一个世纪过去了,逻辑没变,只是动机换了。 救国成了升学,理想变成了就业。 对不少中国家庭来说,日本意味着“可承受的希望”。 签证友好、物价稳定、学校靠谱、还能兼职补生活费。 不浪漫,但实用。

可日本人似乎还沉浸在旧叙事里, 以为中国人来,是对文明的致敬。 而现实更像是: ——家长掏着计算器,学生拿着签证材料,算哪条路更稳妥。

有人笑称,日本成了“留学界的丰田性价比高”:

说到底,这并不是谁看轻谁。 在全球化的今天,留学早就不只是文化选择,而是经济选择。 要是国内有一口好饭吃,真不用来日本。

所以,日本人不必心碎。 这世上没有“仰慕的迁徙”,只有算得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