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买房是为了安家,有些人买房是为了投资,而生活在英国利兹的保罗·泰勒(Paul Taylor)——则靠买“别人不敢碰的房”一步步砌出了自己的“房产帝国”。

这位今年46岁的房东,看上去是个典型的“地产老炮”,但他的故事其实始于一个很朴素的执念:
他二十出头上大学的时候,每天路过一栋古老的运河边的楼房,总忍不住多看两眼。
那是一座建造于19世纪的老办公楼,旁边还有一间小屋。
当时的他还只是个IT专业的学生,兼职做房产管理的工作,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这栋楼会成为他整个投资版图上的“一颗明珠”。
今年,这栋楼终于在200多年后第一次挂牌出售,保罗立刻准备出手:
“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爱上了这栋楼。”
如今他已经成家立业,和妻子、两个孩子住在利兹北部的Roundhay。他的团队已经动工,准备把这栋历史建筑改造成四套独立的住宅,预计明年夏天完工。
他笑说,这样的项目在利兹市中心挺少见的——市中心全是高层公寓,独栋房几乎没有。但正因如此,他才觉得特别有价值。“这栋楼既有老建筑的特色,又离市中心和交通站点都很近,还有自己的大门。”
而这个投资的背后,是保罗一路中的稳扎稳打。

他的第一桶金,来自2008年金融危机。
那时候他已经靠着兼职的积蓄,创立了自己的房产管理公司Creative Space Management。
危机一来,大批新建公寓卖不出去,房价被腰斩。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机会。
“当时那些新房原价二十多万,当时却能用一半的价钱买到。”
于是乎,他用现金买下第一套公寓£95,000,然后拿这套房抵押贷款,再去买第二套、第三套。
短短几年,他在利兹市中心就拥有了12套出租公寓。

不过,很快他就遇到问题:
市中心租客流动太快。
“这些租客,不是搬去别的城市,就是被新楼盘吸引走了,我得一直找新房客。”
于是他开始调整方向。卖掉大部分公寓,转而买郊区的两三居小房,目标是家庭租客。
为了避开跟首次购房者的竞争,保罗专门挑那些“银行不肯贷款”的房。
没有厨房、没有浴室、屋顶漏水、结构有问题——别人避之不及,他却越看越喜欢。
这种房一般10万镑左右一套,他买下后再花3万镑左右翻修,让房子焕然一新,市场价能涨到15-16万镑,月租大约900镑,回报率7%以上。
当然,这样做也有风险——“每笔投资都要能自负盈亏,交完贷款、维护费后,还得有盈利。”
他的装修理念也来自童年记忆。
小时候,他们一家租住在窗户松动、冬天漏风的房里,屋里比外面还冷。——“所以我很在意房子的保温性,没必要装奢华厨房,首先得让房子暖和舒服。”

他最极端的一次改造,把房子的能效等级从最低的G,直接提升到B。
当然,他也笑着说自己“犯过所有可能犯的错误”。
刚开始做时还没孩子,他按自己单身男人的审美装修——结果发现租客都是有孩子的家庭,孩子们可不会小心翼翼地用那些实木地板和精致的柜门……维修成本蹭蹭上涨。
加上这几年人工费猛涨、政府对房东的限制越来越多,他决定放慢脚步,不再疯狂买房,而是转向商业地产改造。

如今,他拿下了那栋梦寐以求的运河边的老楼,准备把它改造成四套住宅——这不仅是情怀,也是更聪明的布局。
商业改住宅有不少优势。
首先,税更低——如果用一个承包商改造,增值税只收5%,印花税也按商业房产标准算,最高才5%,比住宅划算多了。再加上能一份规划申请做多套房,效率更高。
他还透露,自己签了保密协议,不能公布购入价,但预计改造完后每套房价值在35万到40万镑之间,月租目标2,500镑左右。即使保守估算,收益率也能有7%。
他笑着说道:“最有意思的是,越让人兴奋的项目,往往利润越低。”
从一个大学生路过心动的老房,到如今手握千万资产的房产投资者,保罗·泰勒的故事像是英国房市的一面镜子——充满风险、机遇,还有一点点运气。
他靠的不只是精明的算计,还有一种别人没有的勇气。

当然,这种路线也并不适合所有人,比如对本地市场并不了解的海外买家。
毕竟,保罗的成功靠的是他对利兹每个街区、每种房型的熟悉,以及多年积累下来的本地人脉和施工经验。
对于海外买家来说,这种“捡漏型”投资的风险极高——房子可能问题一大堆,装修成本和审批流程都难以掌控。
更何况,英国的老房翻修常常牵涉到复杂的建筑法规、能源标准和地方政府的许可,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相比之下,海外投资者更适合从相对标准化的新房项目或成熟的住宅区入手,虽然回报率没那么高,但风险更可控,也更容易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