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不满升温——德国中小企业对政府几乎失去耐心

一份最新调查在德国政商两界投下冷水。根据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BVMW)发布的问卷,81%的受访企业家不再相信联邦政府的改革承诺能改善经营环境。就在这一背景下,联邦经济部长卡塔琳娜·莱歇(基民盟)在柏林启动新一轮“中小企业对话”峰会,继汽车行业之后把焦点转向中小企业。然而,和此前在总理府举行的“汽车对话”类似,企业界这次同样未从会议上拿到多少能直接解决痛点的政策“干货”。

会议一开始,熟悉的套话先行:强调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感叹当前经济环境的艰难。但很快,一个数字令与会者倒吸一口凉气。莱歇援引联邦就业局下属的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IAB)企业调查称,自2022年以来,德国企业为应对官僚负担额外新增了32.5万个岗位,专门忙于合规、填表和各种记录义务。她直言:“靠管理长不出增长。只有腾出自由空间,经济才能增长。”这也被她设定为与中小企业对话的核心。

当天的圆桌设在柏林“未来博物馆”(Futurium),50家经济协会代表悉数到场,从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到德国工商大会(DIHK),再到德国手工业中央联合会(ZDH)。手工业联合会主席约尔格·迪特里希把矛头直指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最终导致国家失能,因为没人能做到条条遵守。结果就是各自挑选能做到的那几条,这会动摇公众对国家行为的信任。”他还提醒,繁琐的程序正在吓退新一代创业者,年轻的师傅们因此不愿独立开业。“收据义务、工时记录、文件记录,这些都是可以迅速改的点,否则只会进一步扼杀企业活力。”

在迪特里希看来,中小企业是德国的“压舱石”和区位优势。但如果“政治口号和宣布的举措,无法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转化为实打实的改善,这个基础就会松动。”因此,他警告,中小企业对话绝不能沦为“象征性仪式”。

愿望能否落地?现实并不乐观。此前,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基民盟)先后召集汽车和钢铁行业峰会,却招致各方批评,不仅来自莱歇的经济政策顾问,也扩散至其他行业。经济部方面解释,这次中小企业对话是对外界质疑的一种回应:不是“一次性峰会”,而要常态化,建立政企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主持人则由联邦政府的中小企业专员、同时担任经济部议会国务秘书的吉塔·康奈曼(基民盟)担纲。

康奈曼很清楚中小企业的情绪。十家大型协会上周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监测报告》显示,几乎所有信号灯都在闪红:企业监管环境、能源政策、专业人才供给这三大领域被视为最紧迫的改革方向。若以-3到+3评分,中小企业对当前状况的打分为-2。人民银行与合作银行联合会(BVR)主席玛丽亚·科拉克直言,现任联盟党与社民党的执政协议,远未对症下药。

关键在于,莱歇在政治上能否突破执政协议的框架。她时常提出足以“挑衅”社民党伙伴的主张,但迄今相关具体法案寥寥。相反,执政联盟在部分议题上正顶着企业界反对继续推进,包括她与劳动部长贝贝尔·巴斯(社民党)联手递交联邦议院的《集体谈判忠诚法》(Tariftreuegesetz)——规定公共采购优先选择按集体合同支付工资的企业。并非所有中小企业都适用这一条件。另一个引发争议的,是联邦国防军的《采购加速法》,其中不再强制将大订单拆分为小标段,地方小型手工作坊因此更难承接订单。

更雪上加霜的是能源成本。作为同时分管能源的部长,莱歇被追问是否会扩大电力税减免的覆盖范围。她把球踢给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贝尔(社民党),称目前仅计划自明年1月1日起为制造业降低电力税。尽管这涉及约60万家企业,但具体执行将引入更多审核和申报流程。德国工商大会副主席拉尔夫·施托费尔斯点明当下企业的“最迫切问题是能源”。迪特里希则警告,许多企业恐怕感受不到减税效果,因为“官僚负担已失控”。

现实的荒诞往往体现在细节里。即便是生产型企业,也可能只能为部分业务板块申请税收减免。比如,一家拥有多家门店的面包房,只能为烘焙车间申请优惠,门店的销售区域则不在范围之内。这种“切割式”政策设计与叠加的程序要求,让不少企业直呼吃不消。

口号响亮,落地艰难——这几乎是德企当下的共同感受。对于正在摇摆的中小企业信心而言,真正的考验在会后:官僚减负是否能见效、能源成本是否有实质缓解、公共采购规则是否仍向大企业倾斜。企业要的并不复杂——不是更多表格,而是账单上的变化、车间里的活力、以及敢于再招一个人的底气。对话是否能止跌回稳,很快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