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第十四区的圣雅克街上,有一堵灰色的高墙。

图源:Leny Stora/Docpix
墙外是热闹的蒙帕纳斯,墙内却是法国最神秘的监狱——拉桑泰监狱(La Santé Prison)。
10月21日,前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在此开始服刑。曾经的“共和国领袖”,如今成为第五共和国首位真正入狱的总统。而这座百年老监狱,也因此重新回到世界的目光之中。
一座“藏在巴黎心脏”的高墙
拉桑泰监狱建于1867年,由建筑师埃米尔·沃德勒梅设计,用以取代巴黎旧有的马扎斯监狱。它距蒙帕纳斯车站不过几百米,却长期与外界隔绝。
拿破仑三世时期,这里被视为“现代化典范”:放射状布局、中央监控塔楼、独立囚室设计,展现了19世纪法国对秩序的执念。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成为巴黎唯一仍在运行的“内城监狱”(intra-muros prison)。
二战期间,德军和维希政权曾在此执行政治处决;战后,它成为关押毒枭、间谍、政治犯与黑帮头目的核心监狱。
到上世纪末,拉桑泰已严重过度拥挤。2000年,监狱医生维罗妮克·瓦瑟尔出版回忆录《拉桑泰的一天》,揭露内部“暴力、潮湿与绝望”的环境,引发全国震动。
2014年,监狱关闭整修,历时五年、耗资近3亿欧元。2019年重新启用后,它焕然一新:外墙仍是巴黎旧砖的颜色,内部却变得更明亮、更分区、更“现代化”。

图源:Wikipedia
如今的拉桑泰,既是一座现代监狱,也是一座巴黎历史的暗影。
从“地狱牢房”到“总统单间”
如今的拉桑泰被分为多个区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专为知名或易受攻击囚犯设置的“安全区”,外界称之为“VIP区”。
这些单人间约九平方米,配有独立卫生间、电视和电话线——但仍属于监狱系统,作息严格、活动受限。

图源:AP Photo/Francois Mori
囚犯每日早7点起床、9点放风、20点熄灯;餐食与探视均由制度严格规定。
据法国媒体报道,萨科齐很可能被安置在这一区域,以便医疗监护与安全隔离。
英国《卫报》调侃:“这是巴黎最中心、却最难预订的单人间。”
然而“舒适”终究是相对的。
那扇铁门关上后,身份、头衔、荣耀都被隔绝,只剩编号与时间。
拉桑泰的“名人录”
如果要列一份“法国社会的暗面史”,拉桑泰的囚犯名单几乎就是一部传奇。
它关押过法国最臭名昭著的越狱犯雅克·梅斯林(Jacques Mesrine),他多次越狱,自称“法国的罗宾汉”; 长期服刑的国际恐怖分子“豺狼卡洛斯”(Ilich Ramírez Sánchez)也曾住在这里; 费利西安·卡布加(Félicien Kabuga)——卢旺达大屠杀资金幕后人物——曾被羁押于此; 还有商人兼政客贝尔纳·塔皮(Bernard Tapie),因金融丑闻入狱,出狱后又成为电视主持人。
如今,这份名单上多了一个名字:尼古拉·萨科齐。
他被判五年监禁,其中一年为实刑,罪名涉及与卡扎菲政权的竞选资金往来案。
法国人一向重视象征意义,而这次,“总统入狱”被视作共和国制度的终极考验。
法国的“平等”与“特权”
萨科齐的服刑在法国引发广泛讨论。
有人称之为“法治的胜利”——象征着司法独立,不论地位高低皆受同法约束; 也有人质疑,这种“单人区”是否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特权;
司法部长强调:“这是司法的正常执行,不是报复。”但在一个崇尚“人人平等”的共和国,前总统的囚室、待遇与安全保障,自然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还有人讽刺“VIP区的单间比自己家还宽敞”。
事实上,法国政坛并非无人受罚:前预算部长热罗姆·卡于扎克因逃税被判刑,前部长塔皮、前总理德维尔潘都曾受司法制裁。
只是从未有一位总统真正走进铁门。
这场象征意义远超个人命运的事件,让法国人再一次思考共和国的根基。
一堵墙,半部共和国史
今天的拉桑泰监狱,外观依旧是灰色石墙、狭窄窗孔。 墙外是咖啡馆与地铁口,墙内是铁栏与囚号。 阳光照进巴黎十四区的街角,也照进这座百年牢狱的院子。

图源:Boris Horvat/AFP Photo/Getty Images
150多年来,这里曾收容政治犯、黑帮、恐怖分子,也接纳失势的权贵。每一次铁门的开启,都是法国社会的一次映照——浪漫与冷酷、理想与现实、权力与责任,在这座城墙间并存。
拉桑泰监狱并非只是惩罚的象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出法国社会对“平等”与“正义”的坚持。正如法国人自己常说的那句:“在共和国里,连总统也不高于法律。”
La Santé 监狱小档案
地址:42 Rue de la Santé, 75014 Paris
建成时间:1867 年
建筑师:Émile Vaudremer
改造重启:2019 年
收容人数:约 700 人
管理单位:法国司法部监狱署(Direction de l’administration pénitenti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