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街头印度元素增多:是 “印加坡”,还是多元文化日常?
最近前往新加坡的人,常会有一些微妙的感受。下飞机后,耳边熟悉的 Singlish 少了些,泰米尔语的交流声多了起来;原本印象中花园城市的草木清香里,偶尔会夹杂着咖喱与香料的味道,这种感官上的变化,让不少人一时有些适应。

走到街头,这样的感受会更明显。身着纱丽、额点朱砂的印度民众随处可见,就连牛车水这样传统的华人聚居区,也多了不少印度面孔。宝塔街上人流密集,红色、绿色等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成为街头常见的风景,不知情的人或许会以为,是 “小印度” 的热闹延伸到了这里,场面和宝莱坞电影里的场景有几分相似。

而屠妖节期间的一幕,更让不少外国游客感到意外 ——新加坡街头出现了印度神牛的身影,它们慢悠悠地走在路边,旁边有民众随着节奏起舞,有人赤脚参与,也有人敞开衣襟,舞蹈队伍从街头延伸到街尾,氛围热闹,像是一场露天的文化活动。

对于这样的景象,网友们也有不少讨论。有人说:“之前听说新加坡越来越像新德里还不太相信,现在看到神牛上街,才觉得印度元素是真的多了。” 也有人觉得:“本来想体验新加坡的都市风格,意外感受到了印度风情,也算是旅行中的小惊喜。” 还有人调侃:“或许可以叫它‘印加坡’,也挺贴合现在的样子。”

不过,若仔细想想,这些丰富的印度元素,并非意味着新加坡被 “印度化”,更多是其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从屠妖节的庆祝活动,到街头随处可见的文化符号,其实都是这座城市包容特质的日常写照。能让不同文化在此和谐共处,甚至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景,或许正是新加坡的特别之处。下次再到新加坡,或许还能有更多关于多元文化的新发现。
说个有意思的事儿
咱中国人去到一个区域,优先想的是怎么能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群体。
印度人不是的,他们在哪都是要复制无数的小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