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杨振宁的逝世,对德国意味着什么?

杨振宁,这位与爱因斯坦并肩的物理巨匠,一生贡献远不止于诺贝尔奖,他的逝去让全球科学界失去了一位顶尖的思想家,尤其对素有科学传统的德国而言,影响深远。

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他的逝世不仅是中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全世界物理学界的巨大遗憾。对许多中国人而言,杨振宁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而对远在欧洲的德国,这位科学巨匠的离去同样意味着一段重要科学对话的终结。

01 物理学的永恒灯塔

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是不朽的丰碑。1957年,他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为他们赢得了学术界的最高荣誉,更改变了现代物理学的进程。

然而,比诺奖成果更为卓越的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理论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与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并肩而立。

德国作为爱因斯坦的故乡,拥有深厚的理论物理学传统,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对德国科学界的影响尤为深远。

物理学家戴森曾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标杆的一代大师”。在德国各大物理实验室和研究所,杨振宁的理论至今仍是基础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

02 跨越国界的科学使者

杨振宁不仅是物理学巨匠,更是全球科学交流的坚定倡导者。2019年9月,当时已近期颐之年的杨振宁出席了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立科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双边研讨会。

在这场以“科学与未来:一切源于基础研究”为主题的会议上,杨振宁与德国科学家分享了他对科学未来的深刻见解。

这次会议产生的《北京宣言》提出了三点倡议:加深对科学与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推进协同而负责的科学研究;为科学进步创造鼓励的环境。这些理念与杨振宁一生的科学追求不谋而合。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和德国国立科学院院长约尔格·哈克在会上一致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解决人类面临全球性挑战的关键。杨振宁的身体力行,为这一理念提供了最佳注解。

03 连接中德的科学桥梁

杨振宁对科学全球化的坚持,为中德科学合作搭建了桥梁。他早在1971年就率先访华,成为中美冷战期间首位访华科学家,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这种勇于打破隔阂的精神,同样体现在他对中欧科学合作的推动上。

在杨振宁看来,科学是超越国界的人类共同事业。他曾在接受诺贝尔奖时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这种跨文化的科学视野,深深影响了包括德国在内的国际科学界。

德国国立科学院——这个西方历史最悠久的科学院——与中科院的合作,部分也正是基于杨振宁这样具有全球视野的科学家的共同理念。

04 基础研究的坚定倡导者

杨振宁始终坚信“一切源于基础研究”。这一理念与德国科学传统不谋而合。德国之所以能长期保持科技强国地位,正是源于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

杨振宁曾指出:“我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这种信心的建立,正是基于他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他立志打造“中国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一模式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振宁一生恪守的治学格言。这种注重扎实基础、不追求表面热闹的科研态度,与德国科学界的“工匠精神”相互呼应。

05 对德国科学界的启示

对德国而言,杨振宁的逝世不仅是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失去了一位科学理念的同行者。他的生平对德国科学界有诸多启示。

杨振宁在2003年选择全职回到中国,2015年更是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他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这种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结合,为德国科学家提供了如何在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保持平衡的思考。

同时,杨振宁的成就证明,伟大的科学成就需要跨文化的滋养。他在中国接受了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在美国完成了博士研究和开创性工作,最后又回归中国培养下一代科学人才。这种跨文化的科学生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对德国科学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参考价值。

杨振宁生前曾多次访问德国,与德国物理学界保持着密切交流。他的规范场论被德国物理学家广泛应用于研究中,他的科学精神在德国的大学讲堂上被传颂。

正如德国科学家与杨振宁在2019年《北京宣言》中共同倡议的,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唯有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学进步才能解决。

在这一点上,杨振宁留给德国、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遗产,将永远照亮科学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