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曾在南洋理工大学演讲
2014年,杨振宁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发表了题为“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的精彩演讲,现场反响热烈。
时年92岁的杨振宁在演讲中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给在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并未只谈成功,而是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从求学到获得诺贝尔奖直至事业顶峰一路走来的风雨坎坷,强调自己从未因困难而气馁。

他特别鼓励青年学子要善于“发现、培养并发展自己的兴趣”,认为兴趣是坚持走下去的最佳动力。在研究方面,他告诫大家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好的想法,即使一时无法解决,也要保留详尽的笔记与资料,以待日后“柳暗花明”,并以自身许多早期课题最终取得突破为例来印证这一观点。
此外,杨振宁还分享了他的治学心得。他反对死记硬背与迷信书本,指出当直觉与书本知识发生冲突时,恰恰是深入学习的最佳契机。同时,他极力推崇讨论式学习,认为同行间的交流与辩论常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引领研究的突破。
多次到访新加坡
2006年7月,杨振宁受邀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物理大赛,并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访问。
2007年10月,杨振宁再次抵达新加坡,携夫人翁帆一同参加由南洋理工大学举办的物理学国际会议。
除了参与学术研讨,杨振宁教授还与中国国画大师范曾教授联袂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演讲。
2010年,杨振宁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讲座,还实力夸赞新加坡,“40年的成长率是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
中美关系缓和后
首位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少年成长于清华园,青年时期求学于西南联合大学与清华大学研究院,1945年赴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在理论物理领域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与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他的理论深刻影响了粒子物理、场论、凝聚态物理等多领域发展,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国际顶级荣誉。
1971年,中美关系迎来“破冰”。美国对华旅行禁令刚刚解除,杨振宁便在第一时间申请回国,是首位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他积极推动中美学术交流,被誉为“中美学术桥梁的奠基人”。他倡议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为中国科技崛起培育中坚力量。
1997年,他受聘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全职回归清华。他将晚年心血倾注于高等研究院建设、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基础科学研究留下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