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日本政府可谓是“痛并快乐着”。游客数量屡创新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带来了让人头疼的副作用。根据日本媒体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日本共接待了2150万名外国游客,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400万,刷新了历史纪录。

随着日元一路贬值至150区间,外国游客的购买力空前高涨。对他们而言,日本仿佛进入了“打折季”,无论是奢侈品、药妆还是便利店,几乎都成了“扫货战场”。在京都,居民出门要排队挤电车;在富士山脚下,登山道被游客挤得水泄不通。游客的热情让消费指数飙升,却也让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几乎失序。

面对这样的“幸福烦恼”,日本政府决定出招。最新的一项措施,是计划大幅上调访日签证手续费,让签证价格“与欧美看齐”。

目前,日本的签证收费在发达国家中一直属于最低档:单次入境签证仅3000日元,多次签证6000日元。而美国签证约185美元(约2.8万日元),英国177美元(约2.6万日元),申根签证也要90欧元(约1.4万日元)。换句话说,日本的签证价格在国际上已经“滞涨”近半个世纪。

外务省表示,这次调整将参考G7和OECD国家的标准。虽然最终价格仍在协商中,但内部预测显示,涨幅最大可能达到原价的9倍。届时,单次签证或将升至2.5万日元以上,等于从“平价签证”直接跨入“欧美价位”。除了短期观光签证外,商用、留学、长期滞留等类别也会同步上调,最快可能在2026年度实施。

政府的解释看似合理:签证发放量激增,人工与管理成本上升,签证费用自然要“反映现实”。同时,他们希望通过“价格杠杆”调节游客数量,让旅游业从“拼数量”走向“重质量”。毕竟,游客过多并不总是好事——垃圾、噪音、拥堵、物价上涨,几乎成了每个景点的固定难题。

不过,涨签证费并非唯一动作。日本还计划引入类似美国ESTA的“JESTA”电子入境授权制度,预计在2028年正式上线。届时,包括中国台湾、美国、欧盟等在内的71个免签国家和地区的旅客,也必须提前上网申请电子许可,并缴纳约3000日元的费用。换句话说,即使免签,也要交钱,也得预审。

这些新举措的核心目标,其实只有一个——让游客流量更可控,让观光业更可持续。日本政府并不避讳这一点。毕竟,光是“国际观光旅客税”(每人1000日元)一项,日本每年就能收进约481亿日元,创下历史新高。对财政部门而言,这是稳定的收入;但对京都、镰仓、奈良等地的居民而言,却意味着生活空间被侵占、安静的街巷被喧嚣取代。

在政府看来,涨签证费、收电子授权费、征旅客税,是“三管齐下”的调控组合;但在现实层面,这笔账似乎算得过于乐观。
日本似乎忘了,它之所以能靠“观光立国”撑起经济复苏,靠的并不是“高门槛”,而是“低成本与便利性”。欧美国家的签证制度历来高冷、手续繁琐,而日本几十年来吸引外国游客的最大优势,正是“离得近、签证便宜、体验好”。如今签证价格暴涨、手续愈发复杂,电子授权又要收费,这些都在削弱日本原本的竞争力。

更现实的是,周边竞争对手早已摩拳擦掌。韩国宣布三人以上中国团队可享15天免签,泰国更是直接实行中泰互免签证。相比之下,日本若把签证费提升至两三万日元,对普通游客来说无异于变相“限流”。

政府希望吸引所谓“高净值人群”,让那些愿意多花钱、停留更久、消费更多的游客成为主力,但别忘了,日本旅游业的真正支撑,是那批一年飞两三次的普通人。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游客,去大阪、福冈、冲绳,比去三亚还方便。签证若涨到九倍、手续再繁一点,这种“说走就走”的心情恐怕会彻底消失。

旅游从来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情绪和习惯。签证越贵、流程越烦,那份轻松与亲近感就会被削弱。“缓解过度旅游”的理由听上去冠冕堂皇,但日本政府的做法,其实透着一股微妙的矛盾。 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涨价来控制游客数量,减轻景点和城市的压力;另一方面,又离不开游客带来的庞大消费和税收。既怕人太多扰民,又怕人太少冷清;既想维持秩序,又舍不得眼前的收益。在这两难之间,日本选择了一种“暧昧”的办法——把价格调高,让市场自己筛人。
然而,日本并不是巴黎,也不是伦敦。它的魅力从来不在“高贵”,而在“性价比高”、“有复游率”。那碗热腾腾的拉面、那家温泉旅馆、那张3000日元的签证,构成了普通人心中“触手可及的日本”。而如今,这份距离感,正在被一点点拉远。
日本变了……或许在日本政府眼里,涨价是为了让旅游业更可持续;但对游客而言,日本正在变得昂贵,也变得有些不近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