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年度大型调查在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进行,访问了18岁至74岁的新加坡居民。报告显示,其中6.4%的体重不足,53.6%体重正常,27.4%超重,12.7%肥胖。 (示意图/istock)
2024年全国人口健康调查显示,本地男性的肥胖率13.1%,略高于女性的12.3%;30岁至39岁人口的肥胖率最高,达14.9%。18岁至74岁居民中43.6%有腹部肥胖(俗称大肚腩)问题,以60岁至74岁居多。
这项年度大型调查在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进行,访问了18岁至74岁的新加坡居民。报告显示,其中6.4%的体重不足,53.6%体重正常,27.4%超重,12.7%肥胖。就族群来看,马来族的肥胖率最高(31.7%),相当于华族(8.4%)的近四倍,印度族则为19.3%。
12.7%的肥胖率和2019年至2020年的10.5%相比,增加了2.2个百分点。“肥胖”在亚洲的定义为身体质量指数(BMI)达到或超过27.5。BMI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兼卫生部长王乙康星期六(10月18日)出席首届“家庭欢乐节”(FAM JAM Fest)社区活动时告诉《联合早报》,冠病疫情期间,不少人养成一些坏习惯,如长时间上网、运动量减少,这些习惯在疫后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他指出,面对不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政府可说是逆水行舟,积极通过多项政策和措施鼓励国人活得更健康。健康SG计划(Healthier SG)和乐龄SG计划(Age Well SG)广获响应并已见成效,令人鼓舞。他鼓励民众多运动、节制饮食,逐步锻炼出健康体魄,预防慢性疾病。
新加坡中央医院肥胖管理中心处长李芳庆医生受访时指出,导致肥胖的原因多元,包括遗传、睡眠不足、压力及不良饮食习惯。小贩中心和外卖平台供应大量廉价的高热量、高糖、多油与多盐食品,也使问题加剧。
他说,政府已推出多项计划,旨在打造健康饮食环境,包括鼓励儿童从小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当局也继续在社区发展医疗保健服务,协助肥胖者控制体重、过上健康的生活方式。
尽管报告显示国人的运动量增加了,但李芳庆提醒,许多人还是长时间久坐办公,加上生活压力和睡眠不足,都会导致肥胖,心理健康也不可忽视。“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也可能导致肥胖。此外,肥胖者可能面临羞辱与歧视,这会进一步导致心理健康恶化。”
公众应关注整体饮食质量 细嚼慢咽饭后走走
新加坡营养与营养学协会主席芭丝卡兰(Kalpana Bhaskaran)博士受访时说,许多人出外用餐或订外卖时,习惯搭配大份量、高热量的饮料,这会导致过度摄取热量和体重增加。不规律饮食、夜间暴饮暴食也会扰乱代谢健康。
她强调,公众应关注整体饮食质量,多在家做饭、少吃加工食品、外食应选择较健康饮食;此外,应避免在屏幕前进食,细嚼慢咽则有助控制食欲、促进代谢健康。
她也鼓励食品业界利用政策补贴生产营养食品,并在商店或外卖应用及菜单上,以吸引人的价格和页面推广更健康的饮食,鼓励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芭丝卡兰也是淡马锡理工学院血糖指数研究组负责人。她指出,研究显示,餐后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峰值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