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铁新ICE来了:无台阶设计+562个座位,移动网络信号穿透力更强!德国年底首发

德国铁路公司(Deutsche Bahn)宣布将在今年年底正式上线全新一代高速列车ICE L,这不仅是一场列车升级,更被视为德国铁路服务在多年诟病后的“形象翻身战”。

最引人关注的创新点,是这款列车首次彻底取消传统登车台阶,实现与站台齐平的无障碍进出,乘客不再需要抬脚跨步或借助坡道,轮椅使用者、老人、孕妇、携带推车或大件行李的旅客都能直接平进平出。这一点被业内认为是“打破老式欧洲高铁设计惯例的关键跨越”。

ICE L由西班牙制造商Talgo打造,全列17节车厢,包括一节驾驶车厢。列车总长约256米,总重达406吨,可搭载562名乘客,其中85个为一等座、46个位于家庭区域,其余为二等座与餐车。与以往车型相比,ICE L的整体内饰风格更现代化:座椅加宽、靠背加厚、面料升级、腿部空间优化,灯光氛围柔和且分区设计更明显。行李架容积也做了重新规划,高位搁架更深,低位存储空间加大,避免过道堵塞。

为了适应数字化出行习惯,每个座位都新增了个人电源插口和手机/平板支架,不论是办公、观影还是充电,都无需再找共享接口。车窗玻璃材料也经过特殊改性处理,使移动网络信号穿透力更强,尤其是高速行驶中更少掉线,这是过去乘客频繁吐槽的痛点。车内WiFi系统也同步升级,覆盖稳定性有望提升。

在无障碍设计上,ICE L配置了三个专门的轮椅区域,每个位置还配有高度可调的餐桌和固定系统,真正实现独立使用。洗手间门宽、内部落差低、转弯空间可供轮椅旋转,功能媲美飞机头等舱卫生间。儿童家庭区域则靠近餐车和卫生设施,同时设置婴儿车位与亲子座椅,让长途带娃出行不再狼狈。

动力方面,ICE L的功率为6400千瓦(约8700马力),最高时速可达230公里/小时,虽然略低于传统ICE 3的300公里/小时速度上线,但其用途定位于远程城际与高频中速干线,被视为提升线路覆盖率与准点率的战略车型。

根据计划,ICE L将首先运行于柏林—汉诺威—明斯特/科隆线路,覆盖商务与旅游通道。2026年5月将延伸至柏林—汉堡—北海小镇威斯特兰(Westerland),满足度假客流需求。自明年7月起,两条纵贯德国的南北线路将陆续加入,预计覆盖法兰克福、斯图加特、多特蒙德、不来梅等交通枢纽城市。

德国铁路公司新任董事会主席伊芙琳·帕拉(Evelyn Palla)在发布会上表示,引入ICE L是“让乘客重新爱上坐火车”的尝试,核心目标是改善舒适度、减少故障率、提升出行体验。她坦言,过去列车拥挤、延误频繁、无障碍设施不足的问题积累多年,改革必须通过硬件更新来改变公众印象。

德国联邦交通部长帕特里克·施尼德尔(CDU)也罕见高调力挺,强调“铁路乘客必须重新成为真正的主角”,并将ICE L称为“现代化交通承诺的现实体现”。有分析人士指出,政府的发声既是对铁路系统改革施压,也是为了应对欧洲范围内高铁竞争,例如法国TGV、西班牙AVE和意大利红箭列车等早已在舒适度和现代化程度上投入升级。

长期以来,德国铁路饱受投诉:晚点率居高不下、设备陈旧、长途卧铺减少、无障碍设计落后、行李空间不足、信号覆盖差、检修频繁导致停运等问题屡被诟病。更有旅客将德国铁路与瑞士铁路、日本新干线做对比,称其“价格欧洲第一、体验欧洲倒数”。此次推出ICE L,被视为德国铁路在形象修复、服务战略和国际竞争中的一次关键动作。

不少旅客和残障团体对无台阶设计表示期待,也有人关注定价是否会随升级水涨船高。业内人士指出,尽管ICE L速度不算最快,但其目标是“稳、舒、准”的新一代骨干车型,将逐步补充甚至替代部分老化ICE-T和IC-Wagen。

首批列车投入后,如果运行稳定,德国铁路计划在未来几年逐步扩充车队,总量或达上百列。与此同时,车辆更新也为履行业务准点率目标提供技术基础。当前铁路系统正面临人手短缺、线路施工频繁和设备老化等多重压力,ICE L被寄望成为扭转口碑的突破点。

随着投运时间临近,社会舆论既有兴奋,也有观望:有人关心是否准点,有人期待体验升级,也有人担心德国铁路的老毛病仍会拖累新车表现。但至少在设计理念上,这一代ICE已经迈出了摆脱老旧形象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