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破产潮破纪录:单日60家倒闭,能源成本是中国2.5倍,危机藏不住了

当德国联邦统计局的 9 月破产数据新鲜出炉,10.4% 的同比增幅像一根刺,扎进了本已紧绷的经济神经。这场始于疫情补贴退坡后的企业倒闭潮,如今已演变成击穿历史防线的系统性危机 ——2025 年第三季度 4478 家企业破产的数字,不仅距第二季度的纪录仅差 1%,更超越了 2009 年金融危机后的艰难时期,创下 2005 年以来同期第二高的惨淡成绩。

▲图源:Tagesschau.de

数据背后,是一个个行业的生存困境。运输和仓储业首当其冲成为 “重灾区”,每 10000 家企业中就有 12.7 家走向破产,近乎全德平均水平(6.3 家 / 万)的两倍。紧随其后的酒店业与 “其他经济服务业”,破产率也高达 9.9 家 / 万,这些直接服务民生与流通的行业,正成为经济下行的 “晴雨表”。更值得警惕的是,官方数据存在三个月左右的滞后性 —— 法院裁定才纳入统计的规则,意味着此刻暴露的危机,早在夏初就已埋下伏笔。

这场破产潮的爆发,早已埋下多重伏笔。哈雷经济研究所(IWH)破产研究主管斯特芬・穆勒点出了关键:新冠疫情期间的低利率政策与政府援助,如同给脆弱企业注射的 “强心针”,暂缓了市场出清;而当援助退坡、利率回升,长期积累的宏观经济问题便迎来 “追赶效应”。叠加能源成本的暴击 —— 德国工业电价高达每千瓦时 20 美分,是中国同类成本的 2.5 倍,76% 的能源密集型企业将其视为头号风险 —— 企业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不少工厂被迫外迁。

▲图源:Bernd Weißbrod/dpa

出口下滑与内需疲软则让危机雪上加霜。德国工商会(DIHK)首席分析师沃尔克・特雷尔直言,对美出口收缩、工业生产下滑形成的 “双重压力”,正削弱德国作为商业驻地的吸引力。他给出的预测令人揪心:2025 年全年将有超 2.2 万家企业永久倒闭,相当于每天有 60 家企业从市场上消失,而咨询机构更悲观的预估已达 2.6 万家,较 2021 年近乎翻倍。

面对危机,一场关于 “病因” 的争论正在德国商界发酵。DIHK 将矛头直指制度性障碍,特雷尔反复呼吁结构性改革:“必须降低能源、人力成本与税收负担,削减官僚主义”,这与经济部长卡特琳娜・赖歇 “消除改革积弊” 的表态形成呼应。但德国破产管理人和受托人协会(VID)却提出不同看法,主席克里斯托夫・尼林指出,官僚主义充其量是 “危机加速器”,真正的元凶是流动性不足、商业模式僵化、供应链中断等深层问题,外部冲击与消费习惯变迁则让这些隐患集中爆发。

在争议中,市场正经历痛苦的 “自我净化”。穆勒认为,当前的高破产率虽是阵痛,却能淘汰低效企业,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腾出空间。但现实的代价已然显现:博世、大众等巨头相继宣布裁员数万,中小企业破产引发的失业潮已初现端倪,9 月德国失业人数增至 298 万,8 月更是十多年来首次突破 300 万大关。

这场破产潮早已超越企业个体的生死,成为德国经济转型的 “压力测试”。特雷尔的警告振聋发聩:若不能迅速改善商业环境,德国面临的将不仅是企业外迁,更是整体竞争力的流失。而改革的紧迫性,已写进每一组攀升的破产数据里 —— 如何在稳定市场与结构性调整间找到平衡,如何让能源转型与企业生存并行不悖,这场关乎德国经济未来的答卷,正等待决策者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