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街角垃圾桶里的空瓶子一只只拎出来,再去超市换钱,最后竟能换来一本驾照——这不是段子,而是真事。24岁的萨克森小伙亚历克斯·米勒,11个月里靠回收押金瓶和易拉罐赚了4325.79欧元,硬是把学车钱“捡”了出来。可戏剧性就在这里:当他的人生从“拎瓶少年”切换到“押金大鳄”的同时,一条少有人知道的规矩也随之浮出水面——在德国,瓶子捡得太多,押金收入要纳税。

“朋友们老问,税务局找你了吗?”米勒笑中带点忐忑。他不是随便说说。德国《图片报》为此专门向德国纳税人联合会(BdSt)求证:押金到底什么时候会引来“税收大棒”?
49岁的税务专家丹妮拉·卡贝-格斯勒表示:“偶尔收几次押金瓶,税务上没问题。只有当你经常性地去捡,并且由此产生的年收入超过256欧元时,才需要考虑纳税义务。”换算到数字上更直观:如果按每只可重复使用瓶子8欧分的押金计算,一年上交超过3200只,就可能被界定为“其他所得”或“商业性活动”,从而纳入征税。对于一次性瓶子和易拉罐,每只押金25欧分,税务局会从你捡的1025只瓶子开始征税。
不过,256欧元这道坎有前提——适用于已经有“正当”工作、且全年总收入超过基本免税额的人。至于专门靠捡瓶子生活的,则是另一套账:要把当年12096欧元的基本免税额用完,折合成8欧分的空瓶数量,竟高达151201只。
米勒属于前一种。他白天是机械加工技师,工资加起来早就越过基本免税额;晚上和周末,他是网名“押金大鳄(Pfandhauptmeister)”的网络红人:走街串巷捡瓶子、算账、分享心得,吸引了超过25万粉丝。“我对每一笔收入都记账,”米勒说,“包括押金、粉丝打赏、以及视频平台分成。”他还为此注册了营业执照,因为在抖音(TikTok)和油管(YouTube)上也有进账。纳税人联合会解释,即便如此,只有当他的年利润超过24500欧元时,才需要缴纳营业税。
不同人群的“瓶子线”也各不相同。领取失业金I(ALG I)的人,每月允许的额外收入为165欧元,折合8欧分押金约2062只瓶子;超过部分,补贴可能被削减。领取公民金(Bürgergeld)则要更谨慎:这类收入涉及社会福利,税收层面的免税额不适用,但社会法典规定,每月有100欧元的“基本扣除额”,折合约1250只啤酒瓶,超出同样面临扣减。至于退休人员,仍需遵循基本免税额和“其他收入”256欧元的界限,达到标准就要纳税。
看似繁复的规则背后,也有现实的一面。卡贝-格斯勒坦言:“这更多是理论上的。税务局不可能真的去统计每个人一年捡了多少只瓶子。”但她强调,一旦押金收入形成稳定、可观的规模,或与其他收入叠加后触及阈值,依法申报就成了必须。
从街头巷尾的空瓶,到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再到税法里的条条框框,米勒的故事像一面镜子:在德国,哪怕是最朴素的“小钱”,当它变成“常态化的大钱”,也会被纳入制度的视线。对于那些把押金当作临时补贴的人而言,这是个提醒;而对把它做成长期“副业”的人来说,这更是一张清单——什么时候该记账,什么时候该申报,什么时候可能迎来税务局的问候,一清二楚。
啊!多么严谨!